绝大部分经济作物在盐碱地里难以生长或大量减产,但这种情况以后在中国将不被允许!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十家单位合作,从耐盐碱作物高粱展开研究,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
目前,全球约有10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碱地约6.18亿公顷。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
我国的盐碱地约为1亿公顷,接近15亿亩,其中可以利用的有5亿亩。如果全球盐碱地能多利用1%,相当于世界粮食增产5000万吨,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能够满足1.2亿人一年的用粮需求。
如果全球20%的盐碱地利用该基因,可每年为全球增产至少2.5亿吨粮食,从而提高盐碱地产能。中国将再次为全球温饱又贡献了一点微小的力量。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3年3月24日发表于《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