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丛生物非生物成分的地理印记和生态功能
Geographic imprint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abiotic component of periphytic biofilms
DOI:https://doi.org/10.1002/imt2.60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25日
第一作者:Pengfei Sun (孙朋飞)
通讯作者:Yonghong Wu (吴永红) yhwu@issas.ac.cn
合作作者:Yingyao Liu (刘颖瑶);Rui Sun (孙瑞);Jan Dolfing
主要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秭归三峡水库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学院
英国Northumbria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引言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以聚集体、絮凝体或生物膜的形式生长,由自产的胞外聚合物(EPS)连接在一起。周丛生物生物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聚集体由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组成,生长在自然水生生态系统(例如溪流、湿地、河流等)和人工湿地(例如稻田)中,它们在调节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多重关键作用。由于人们对稻田过量施肥的担忧,基于周丛生物的氮(N)和磷(P)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周丛生物对磷的积累有利于减少其从稻田向邻近生态系统的迁移。
周丛生物的微生物成分研究相对深入,而对非生物成分的关注较少。目前对周丛生物中EPS含量和组成以及该基质的潜在生态功能知之甚少。众所周知,EPS是天然水生生态系统中生长的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生物膜的EPS 组成对栖息地的一些因素很敏感,例如光照、温度和养分有效性。 这导致了一种假设,即在水田中生长的生物膜(即周丛生物)和在自然水生生态系统中生长的生物膜相比,EPS的含量和组成均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EPS的两个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多糖,占EPS总质量的70%-80%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化合物,如eDNA然而,目前对稻田中生长的周丛生物中EPS的蛋白质、多糖和eDNA的主要成分研究较少。
地理分布格局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中心主题之一。作为周丛生物的栖息地,中国的稻田分布在六个地理区域。栖息地自然地理的差异导致了周丛生物微生物组成的区域差异。鉴于微生物是影响周丛生物中EPS成分和含量的主要因素,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假设,即生长在不同地理区域稻田的周丛生物的EPS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布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EPS组分在周丛生物中的地理分布规律尚不清楚。此外,EPS成分是否以及如何受到自然地理特征(如温度、光照和降水)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EPS的重要性由其生态功能决定。众所周知,EPS 可作为生活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的骨架和保护屏障。近年来,我们对稻田周丛生物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周丛生物改变了稻田中元素的行为,不同的周丛生物在调控元素循环方面具有不同的潜力。假设在不同地理区域生长的周丛生物之间的EPS含量和成分确实存在差异,那么指导我们工作的第三个假设是EPS的这种变化与不同周丛生物中养分积累的差异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在全中国范围内收集了共600份稻田周丛生物、土壤和田面水样本,以解决以下问题:(1)稻田周丛生物中EPS的含量、主要成分和潜在功能是什么?(2)周丛生物中EPS是否随着生境的不同而存在地理差异?如果存在,驱动EPS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Pengfei Sun, Yingyao Liu, Rui Sun, Yonghong Wu, Jan Dolfing. 2022. Geographic imprint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abiotic component of periphytic biofilms. iMeta 1: e60. https://doi.org/10.1002/imt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