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让“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虽然那只是不可控的瞬间爆炸,但已经点燃了中国人心的梦想,如何利用可控“核聚变”,中国核工业在新时代又一次启航。2020年12月4号,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2号M装置”实现首次放电,人类离实现“核聚变”清洁能源梦想又进了一步,“核聚变”承载着人类无限想象的终极“能源梦”。
2021年12月30日,中国“人造太阳”实现高温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打破自己保持的411秒世界纪录;2021年5月28日,它以1.2亿摄氏度运行101秒,将原来的世界纪录延长了整整5倍!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今天厚积薄发的中国核工业再次开启新的创业历程,具有四代特征的中国实验快堆实现满功率运行,高温气冷堆开工建设,核医学、核农学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
从不可控的“氢弹”爆炸到可控的托卡马克“惯性超导磁约束核聚变”,从模仿前苏联到超越现在的俄罗斯,中国的“逆向思维”的确厉害,怪不得俄罗斯不敢把最先进的武器卖给中国 只卖给印度。
中国的第一套“托卡马克环流器”就是前苏联“库恰托夫”研究所赠送给中国的苏联淘汰产品,并且有许多零部件已经失去原有的作用,无奈之下 中国利用“逆向思维”在前苏联赠送给我国第一套托卡马克的基础上另造了一套“托卡马克环流器”并且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
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可释放出大量能量,但可控核聚变实现条件非常苛刻,以太阳为例:除了其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还有巨大的压强才能产生核聚变,但地球上没有办法获得如此大的压强,只能通过提高温度来弥补,而要构建人造太阳核心需要特殊材料筑起一道防火墙,因为内部上亿摄氏度的的高温几乎可以瞬间将一公斤钢铁融化,经过十二年攻关 科研人员采用铍、铜和不锈钢组合方式打造出人造太阳超强内核,这种材料将被正式用于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国际热核聚实验堆”(ITER)项目,中国智慧又一次惊艳世界。
人造太阳需要超过12000安培的超大电流才能达到强磁场,而承载巨大电流的线圈工作在零下269℃的超低温度,这意味着在距离1亿摄氏度的高温约一米远的地方上面了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