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是一片不错的地方,在古典时代就开始受到周围的文明影响,从亚述到罗马,这里是近东与地中海文明的交汇点,亚历山大的东征也从征服这里开始。安纳托利亚由平坦台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广布。岛屿密布、海岸线曲折,安纳托利亚高原构成了复杂的内陆。这里是重要的农牧产区,失去埃及和黎凡特后,拜占庭最主要的人力与农牧业地区就是小亚细亚了,然而,它还是丢了。

阿莱克修斯一世死之前,默认了儿子约翰为继承人,但是他那有所摇摆的态度和杜卡斯家族本身的态度使得约翰的继位岌岌可危。约翰长得并不好看,黝黑的皮肤、糟糕的相貌,这也导致他的母亲本身就很不喜欢他而宠爱长公主安娜。

安娜·科穆宁娜(1083-1053/1055),生于紫宫的拜占庭帝国长公主,著名的历史学家。她的命运也是多舛,起先被许以君士坦丁·杜卡斯,后来君士坦丁失去价值且死亡后又被嫁给尼基弗鲁斯·布林尼乌斯。她的婚姻都是以联姻利益为基础的,这也使得她不满的情绪十分强烈。在父亲去世前,她和母亲就曾劝说阿莱克修斯将皇位传给她和尼基弗鲁斯。然而阿莱克修斯似乎没有这个打算,或许他还是觉得约翰比较好,或许他不想再让杜卡斯一脉趁机夺势。总之,约翰就这样成为了皇帝。但是阿莱克修斯时代的一些问题让他的皇位并不是特别稳固。

并不死心的安娜伙同母亲伊琳娜(也作艾琳)皇后准备发起政变,然而布林尼乌斯的不赞成和约翰的敏锐最终挫败了这场闹剧。安娜被关进修道院,开始了漫漫创作路。
或许约翰还是心软,放过了姐姐等人,并还是把尼基弗鲁斯当做亲密战友(大概也有否定政变的原因),但是,约翰再也无法将亲人视为可以信赖的,他开始选贤举能,抛弃皇亲国戚。直到软禁了姐姐13年,安娜才得以重回街市。
由于他良好的品德和自己不堪的长相,被人半讥讽半赞扬地称为“美男子”。然而约翰二世成功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个能以貌取人的人 ,他优秀啊。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在管理宫廷方面做得很好;作为一名游刃有余的演说家和一位节俭的皇帝,他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支持。然而,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他也做出了很大成就。
此时的拜占庭相比他父亲阿莱克修斯时的惨状,已经有了一支较为可观的军队,被突厥人摧毁的经济和政府也缓慢复苏(尽管军区制确实已经崩坏了)。然而,四分五裂的近东给了拜占庭机会的同时也让拜占庭在外交上和区域战略上不得不做出艰难努力。

约翰在对外政策上可谓是竭尽全力,一方面调起东方罗姆和达尼什曼德王朝的争端,一方面在意大利与教皇、诺曼的西西里王国勾心斗角并结盟神罗。而对匈牙利的继承争端的干涉也让两国陷于战争,最终拜占庭击败了匈牙利重新获得塞尔维亚宗主权。然而,这也使得东欧局势更为复杂。在东方 ,突厥人的攻击被击败,而约翰步步为营的推进并没有明显成绩,虽然确实粉碎了突厥国家对拜占庭的蚕食。
由于父亲对威尼斯政策的纵容,此时威尼斯已经逐步控制很多东罗马的贸易,而且由于威尼斯商人与拜占庭皇室的一次冲突事件引起了导火索,威尼斯与拜占庭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其实就是威尼斯船队的单方面洗劫,拜占庭根本没有成规模的海军(自从突厥人入侵,舰队都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价值)

在约翰的时代,拜占庭的力量无法突破任何单方面的屏障,而由阿莱克修斯带来的十字军诸国有的反有的效忠,无法稳定控制。他本人也毫无办法,但是仍然尽了最大努力。在他统治的时候,战争没有发展为大规模,一定基础上保障了拜占庭的经济复苏,也让边界更加稳定。另外,他还消灭了佩切涅格人这一北方的威胁
曼努埃尔一世是约翰二世的小儿子,1143年约翰在进攻安条克前夕去世后,拜占庭的皇位便由曼努埃尔获得。他的聪明睿智和作战勇猛都让约翰二世赏识,然而作为小儿子他的皇位并不稳定,因此即位后他的兄长伊萨克被当做威胁而逮捕。不过和约翰二世一样,他仍然放过了伊萨克。

曼努埃尔是拜占庭最后一位将领土扩张到安条克的皇帝,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的最后一人。他在经济、外交、军事上均取得了极其不错的成绩。
这时的拜占庭西有西西里王国(由诺曼控制地区转化而来),海上有突厥、阿拉伯、偶尔还有威尼斯的威胁,东有突厥人和十字军诸国,在欧洲的几大势力也对拜占庭虎视眈眈。尽管阿莱克修斯和约翰二世已经挽救了不少,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曼努埃尔首先进攻罗姆苏丹国以获取十字军诸国和西欧的信任,但是十字军的到来再次加重了双方的不信任(此时安娜那一辈不少还健在),而双方时而友好时而冲突的关系让拜占庭根本无法真正合作,神罗和拜占庭的盟约时断时续。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是一次失败的行动,然而也让曼努埃尔彻底看清楚了目前的形势。他继续与突厥持久作战的同时,将精力转移到与西西里王国的战斗上。这些诺曼人已经控制了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领土许多年了,此时新继任的国王无法应对叛乱的民众。拜占庭趁机派军攻克巴里这一南意大利的门户。

然而, 在南意大利推进必须保障亚得里亚海的安全和罗马教皇的友好。拜占庭与北意大利诸城邦尤其是威尼斯的海军重创了西西里人,教皇也同意与拜占庭友好,曼努埃尔还曾一度想让教会合并。然而双方在根本权力问题上的纠结和西西里人的反击使得最终意大利的成果没有扩大,教会分裂也就一直这样下去了。
对于威尼斯,拜占庭可谓是又爱又恨,虽然它在拜占庭战争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威尼斯对贸易的控制和高傲的态度实在难以让拜占庭安心。1171年,拜占庭和威尼斯再次爆发战争,这次曼努埃尔在海军上有了充足准备,拜占庭没有像约翰的年代一样失败。但是威尼斯也没有很大损失,双方的关系再次破裂直到另一场悲剧的发生。
曼努埃尔像其他科穆宁皇帝一样,十分重视外交与军事并举的作用,这为他打击匈牙利和突厥人的行动起到了很大作用。十字军国家和罗斯国家或出于利益或是被迫,都在曼努埃尔的指挥下成功地进行了一些军事行动。但是,盟友的三心二意也使得不少行动半途而废,而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失败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1161年,曼努埃尔一世率三万多人进攻罗姆首都科尼亚,其中有不少仆从国军队。尽管罗姆因为之前的失败已经答应求和并给出优厚条件,但受到怂恿的曼努埃尔自信地强行发起战役。战术上的失败使得这场继曼兹科特战役后最大的拜占庭反击战溃败,被伏击的军队四散而逃。尽管最终被证明损失并不大,但是曼努埃尔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再也没有发起对突厥人的大规模反击。这也成了最后一次拜占庭主动向罗姆发起的大作战。
或多或少,曼努埃尔还是扩张了不少拜占庭的边疆,安条克、奇里乞亚、巴里以及巴尔干的一部分都再次回到拜占庭的控制下,突厥人也暂时停止了入侵。但是,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的努力多于他所获得的,在财政上的铺张浪费也被人批评。但是,这是最后一个在完整拜占庭领土上活跃的伟大君主了,“大帝”名号也不是虚来的。

科穆宁王朝也如之前的王朝一样将走入末路,由于曼努埃尔死之前儿子阿莱克修斯二世太小且十分任性,摄政集团的另外一位阿莱克修斯控制了朝政,他的倒行逆施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曼努埃尔堂弟安德罗尼卡利用这股不满进军首都,他老谋深算地解决了摄政集团,最终残忍地杀死了侄子和皇太后,开创了近亲相杀的先例。
可安德罗尼卡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尽管他采取了许多维护帝国和平民利益的措施,但是他过激血腥的手段这激怒了外国势力和不少民众。最终1185年这位“平民皇帝”在战争失败后被愤怒的平民所杀死。科穆宁王朝终结,伊萨克二世因为姻亲关系上台,安格洛斯王朝开始。
就在安格诺斯王朝在君士坦丁堡自诩第一帝国时,在西方的罗马,教皇英诺森还在计划着新一次征服圣地的计划,尽管最终结果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喜欢的点个赞吧!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