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达方式。
“长镜头”不是说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
长镜头就是指长时间不剪切,从摄影机开机到关机一次性拍摄下的画面长度,形成一个完整的镜头段落。
说的更直白点就是不剪辑的连续拍摄的一个镜头。
长镜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多少时间算是“长”。但一般的把“10秒”以上的称“长镜头”。
长镜头的拍摄需要极强的调度能力,所以敢于拍摄长镜头的导演,都有着非常深的功底。
虽然要拍摄“长镜头”非常困难,但是在电影早期,所以影片都是“长镜头”。因为在那个年代,电影时长短,而且还没发展到通过剪辑拼接不同画面的“蒙太奇”手法。
到后来有了“剪辑”、“蒙太奇”,影片就用这种手法可以拉长电影时长,而且缩小了拍摄难度。不过“长镜头”也没因此消失,有人用它来表达,有人用它来“秀肌肉”。
希区柯克在早期拍摄了一个实验性的电影,《夺魂索》。本片时长80分钟,采用“一镜到底”的手法。
“一镜到底”就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都只拍摄一次,影片时长和拍摄时间是一致的。这样拍摄时长虽然短,可前期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而且只要中间出现失误,又得从头再来。
但《夺魂索》并非真正的一镜到底,限于那个年代的技术,摄影机胶卷只能够支持连续拍摄10分钟左右,所以拍摄影片时经过设计,当快接近拍摄结束时间时,都通过前景物遮挡,为无缝剪辑做前期准备。
当然也有真正的不通过剪辑实现一镜到底的影片,那就是《俄罗斯方舟》。
影片时长90多分钟,真正拍摄只花费两个小时。共拍摄了四次,前三次拍摄都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四次终于成功。
“一镜到底”都是比较极端的,虽然手法很大胆,当也会使得我们观影的时候会觉得很无聊烦躁,但“长镜头”如果控制在一定时长內,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说了那么的多,我们就进入正片,展示一下《大事件》开头的7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点。
影片一开始镜头定格在天空和高楼大厦,然后慢慢往下摇,拍摄街景。
这里主要是交代环境。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影片拍摄的环境。
老旧街道里,有一些人群在路上,远景可以看出是个晴天。
影片挑选的拍摄位置是阳光被楼遮挡的街道,这样能在拍摄时候减少光线的干扰,把难度降低。
镜头随着人物晚上走,这中间应该是经过剪辑的。我做出如此判定原因有二,一是两个镜头焦距好像不太一样,第二个原因下面再谈
接着房内人员往外探望,镜头跟随一张掉落的报纸转到警察这
仔细看报纸是用一根绳子吊着,落到车上
再回答上一个,为什么前面是经过剪辑的?我们回到最开始的环境全景镜头
在黄色虚框是警车的位置,而是上方没有报纸的,这么一个长镜头肯定是提前都准备好,也没必要等人走上楼临时布置。
然后镜头慢慢靠近警察,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天空光的原因是看不清右侧的人脸的。
车内灯光光线偏低,一镜到底车内又不好布光,为了拍清楚人脸,在他们上方的装了一个灯光的。
前面说过,车玻璃会反射天空光
这里为了能看清楚车内,使用了“黑旗”进行遮挡天空光
那什么是“黑旗”
《大事件》里是临时架到上方的,仔细看应该是人手持的,会发抖。
如果更仔细的观看车后视镜,能看到有摄制人员经过,而且有些打扰到了张家辉,张家辉不经意装过去看了下
这时候来了两名警察,劫匪只能应付(镜头也慢慢往前)
右边劫匪还假装和中介聊天,可以看到导演安排的很细腻
镜头从店里出来,环拍了一下周围环境,当镜头路过警车时候,响起一段声音“让人演戏,吸引走巡警的注意力”。
虽然我们看不见车内的景象,但因为“蒙太奇”的关系,我们能自动联想。
成功吸引走了巡警注意力,和上面一样
当画面经过警车时候,有段语音“平时他俩就不和”
我们自动联想到是警车內发出来的
巡警无意中问“袋子里转的什么东西”
这时候音乐突然紧张,镜头也定主了,背靠的劫匪也转过身
楼道里为了显示有层次感也打了光,你看看到一直有人影在晃来晃去,到最后才下来,然后发生枪战又跑回去了。
这应该是在等消息,等快到时间了才准备下来
警察与劫匪火拼,前面说到另两人关系本来就不好,可当其中一人中枪了,却拼命跑过去保护
通过上面的一个个分析,就能自动拍摄如此一个长镜头是多么困难。得考虑到很多因素,还是要所以做到很好的配合。
而且《大事件》的长镜头的调度不止在一个平面上,还有垂直角度及变换焦距。
最后,放上星期日时报拍摄的一镜到底广告《时代Icon》的花絮,这样能非常直观的明白“长镜头”背后的复杂性。
本文为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