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是:
衰草连横向晚晴,半城柳色半声 笛。
枉将绿蜡作红玉,满座衣冠无相忆。
初读这首诗时,我以为是表达了一种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后来仔细读了几遍这首诗,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毕竟思乡之情,与下面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一致。
我们要读懂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弄明白它都写了些什么。我们常做的就是把它逐字逐句的翻译一遍。翻译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一联系上下文;二是诗中往往有很多化用和典故,我们要知道它的出处和背后的含义。
首句前半句:衰草连横向晚晴。衰草:衰败之草,枯黄之草。我们一般将它理解为秋天的意象,秋天草木凋落,遍地枯黄。但是下文又提到了柳色、绿蜡,显然不是秋天景色的事物。所以这首诗肯定不是写的秋景,能出现柳色和衰草共存的季节,就只能是春天了。春天衰草还没变成春泥,而是覆盖在新草之上。向晚:指天色将晚。李商隐有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晴朗的傍晚衰草连片。
首句后半句:半城柳色半声笛。很多诗句都喜欢用半字,如苏轼的“半壕春水一城花。”半取其不满的意思。一个城里不可能全都种满了柳树,但因为它们春天茂盛,就占尽了城中一半的春色。半声笛这的半取少的意思,零星半点的笛声,说明说诗中的主人公隔得远,听到的笛声断断续续,不真切。这句话是说城中的柳树占尽了一半的春色,不时还能听到从城中传来的一声半声的笛声。
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我们着重来分析第二句。
第二句前半句:枉将绿蜡作红玉。绿蜡肯定不是绿色的蜡烛,这里肯定用了个典故。《红楼梦》元妃省亲那一回,宝钗见宝玉用“绿玉”二字写芭蕉,说:“她因不喜欢‘红香绿玉’而改成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儿又用绿玉,岂不有意与她争执?”贾宝玉说自己知道,但这会儿找不到其他典故了。宝钗便说:“唐人钱诩有一句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绿蜡的典故是出于钱珝的芭蕉诗,因此我便去搜了这首诗,原文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诗中以绿蜡喻芭蕉,芭蕉喻怀春的美人。红玉在这里代指芭蕉所喻的美人,将玉比作美人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个成语叫:“偷香窃玉”。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将芭蕉当作美人只是徒劳,因为这只会让自己的思恋之情更加浓烈。
第二句后半句:满座衣冠无相忆。这句话是全诗的高潮,所舒之情达到顶峰。衣冠代指男人。这里就会有个疑问前面明明是写的美人,为什么这里主人公忆的却是个男的?据说这整首歌写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那么如果舒情主人公是个男的,所忆的也是个男的就不奇怪了。但主人公的性别并不响我们对诗的解读,因为前半句作者并没有说他是在思恋美人,而是在说世人把芭蕉比作美人的这件事是徒劳的。把前后半句连起来的理解就是,你所思恋的人不再身边,再怎么把芭蕉比作美人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画饼充饥,根本就排遣不了这相思之情。
理解了全诗,我便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一幅仲春春景图,表达了一种远离自己唯一挚爱的痛苦和思恋之情。《诗经.东门》有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与这首思表达的感情倒是颇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