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有关幸福的生活哲学

有关幸福的生活哲学

2023年04月21日 10:30--浏览 · --点赞 · --评论
粉丝:47文章:69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生活哲学”。生活哲学本质上是对某种抽象概念作出能被广泛认可的解释,而理解这些概念后,期望能作为生活中某些言行举止的参考,同时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过程中并无实验来验证理论,更像辩论和演讲以举例与逻辑取得认可,因此对于结果,我希望大家能思考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今天探究的主题是“幸福”,这是一个比较深刻且实在的概念,因此,尽可能详细是很有必要的。(之后会想办法出个视频)

       大部分人对“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能会因不同的经历具体到如一位好的伴侣,大量财富与权力等。那么我要做的就是从这些解答中提取出共同点呈现于宏观层面。

       这里我选择的方法是图像化,因为幸福与主观生话条件和情绪紧密相关,转化为图像可以排除其余无关因素的影响。具体过程是先将被定义为幸福的事件转化为图像,再研究幸福是如何体现于图像中的,最后得到幸福的定义。

       首先我们可以作出两张关系图:

生活条件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情绪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对图像作出解释:

(1)纵轴L(Life)是主观生活条件,意思是你个人主观认为你所拥有的事物和状态的价值。L越大,代表生活条件越好,当L=0时,代表人的死亡,这里不考虑这种情况。

(2)纵轴E(Emotion)是情绪,处于正半轴时为好,负半轴则为坏。横轴T(Time)是时间。

(3)当L一定时间保持不变时,我们将该时间段定义为常态N(Normal),同时N也是情绪平常的基准线,据此将两个图像结合起来。

生活条件与情绪随时间变化整合示意图

      实线代表生活条件曲线,点虚线代表情绪,那么将以下情景代入图像。

①在你的努力工作下提高了生活条件。

图①

       这是很常见的幸福事件,你的情绪随着生活条件的稳步提高变得越来越好,之后慢慢适应新的条件,情绪恢复平常。这表示了收获与达成目标的幸福(通常称为“喜”)。


②当你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事物并享用了它。

图②

      这表示你经历了一次令人幸福的体验,即使结果你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提升(通常称为“乐”)。与①不同的地方在于L上升后有平稳下降的过程。


③当你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却找不到票据了。

图③

        虽然L跟图②相似,都回到了常态N,但结果却是令人痛苦的,因此将图像翻转便可能得到幸福图像。参见图④


④当你以为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后又找了回来。

图④

       这是失而复得的幸福图像,虽然这个图像前部分是痛苦图像,但结果是好的。


       综上得到图①②④三幅幸福图像,并可总结出E随L的变化关系:

1.E会随L的变化而变化,方向相同,但大小不一定(说明有其他因素影响,由于不知道是否有引入其他因素的必要,因此暂不考虑)。

2.当L平稳时,E总会逐渐趋于N。


        那么现在对幸福是如何体现的问题提出假设:

一、斜率,E处于上升状态时为幸福。

验证:上升为幸福,那么下降则为痛苦,但图①中t2t3段并不是痛苦,不符合。

二、积分,E的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幸福。

验证:若为面积,则图①最幸福的时刻是t3,但实际是t2,并且无法解释如何从幸福回到平常。

三、相同,E的曲线就是或近似于幸福曲线。

验证: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幸福,在E曲线中应该有一部分不是幸福,并且幸福也不是中性词,没有负半轴,不符合。

四、阈值 ,当E达到一定高度后为幸福。

验证:在图②中E下降的时候,幸福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与阈值的假设矛盾,不符合。

        几乎所有假设都不符合说明构建图像时漏掉了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之前不知道是否必要的那个,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知道那是什么因素呢?

        观察异常图③,在t2之前,L本有着同图①(将奖金作为积蓄)或图②(将奖金花去旅游)的发展趋势,但最终未能满足期望,导致了痛苦的状态。据此引入“期望”的因素。

         当L提升时,我们往往会对结果产生期望,当L的变化高于期望时,便会感到(满足的)幸福,反之则会感到(失望的)痛苦。

       期望体现在图像中就是一条与L上升曲线形成特定夹角的曲线,如图⑤:

图⑤

       e则是期望曲线,角度θ称为期望角,期望越大,θ越大。

      这解释图②中幸福维持不变的状态,因为L与e正好重合了。

       将e代入图③也解释了感到痛苦的原因,因为t2t3段L是低于e的。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幸福的概念:当主观生活条件的提升符合或超过自己的期望时,我们便会感到幸福,这通常被称为满足。

        在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幸福与快感和快乐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区分它们呢(你怎么知道你研究的是幸福,不是快乐呢)?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一个比较被认可的观点认为:快感是短暂的,幸福是长时的,快乐介于二者之间。这个观点有一点道理,但不够准确。依我看,快感是肉体层次,快乐是心理层次,幸福是精神层次。而这三个层次是维度高低的关系,类比点线面,幸福必然带有快乐,足够多的快乐也可以形成幸福(量变产生质变),但这是另一种幸福,我称之为“狂喜”,例如图③t1时,得知自己的彩票中奖时,可能会产生“狂喜”的幸福。但“狂喜”这个词并不好听,因为我并不认可这种幸福,因为狂喜之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得到满足的幸福,要么剩下失望的痛苦,就像赌博一样。正如太宰治于《人间失格》所言: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受到悲痛的侵袭。(原文出自法国诗人夏尔·库洛的诗歌)因此我并不推荐追求“狂喜”的幸福。

       回到第二个问题,幸福与快乐的区别可以参考精神与心理的区别,快乐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而幸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如果之前举例研究的事件对你来说不算幸福,那结论自然也不符合你对幸福的认知。这里的研究只是尽可能的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

       最后讲解一下幸福与痛苦的关系,首先最基础的关系是对立相反,只要把幸福图像颠倒便是痛苦图像,如图③④。但正如上文提到的“狂喜”,幸福也可能成为痛苦的起源,因此不能仅仅追求幸福,还要懂得如何规避痛苦,正如征服一座山并不只是登上山峰,还得安稳地下山。

         为此提出几条建议:

1.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

2.不要接受过早或过激的狂喜。

        其实观察图像还可以发现幸福大都是平稳变化的,而痛苦总源于剧烈变化,很难想象大悲大喜,患得患失的人会过得幸福。

       因此如果生活条件一直都比较平稳,没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一种幸福,我称之为“平和”。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幸福,本身是挺好的,不过也不应太过执著于追求这种幸福,一般只有佛教僧侣会这么做。在遇到事件时,我们应先由幸福与痛苦的程度决定是追求还是逃避,比如你不能只是因为害怕分手或分离的痛苦而放弃相爱的幸福,个人推荐“平和”的幸福可以在年龄较大后再追求。

       至此,对幸福的研究就告一段落了,由于对幸福事例的举例可能不全面,所以对幸福种类的总结可能有遗漏,但本文提到的三种幸福“满足、狂喜、平和”应该是比较广泛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能据此认识到自己是否应该幸福,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别人觉得幸福,并不代表你也这么觉得,即使幸福大概率能带来正面效应。


        你可能会觉得神奇,“幸福是什么”这个主题应该与诗歌更搭配,而我却以比较理性的方式解释。在我看来,理性与感性是相辅相成的,感性给予我们生活的理由,理性给予我们生活的道理。并且用理性看待感性也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研究生活哲学教会我的思考思维。

         以上便是本篇专拦的全部内容,如果有什么建议与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投诉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