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8000字,阅读时长约20分钟
写在之前:
本专栏的主要内容为前几期随便聊聊的总结性概述,进行重新修改归纳整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之前是以杂谈类视频的形式作为载体,顾忌到作为一个视频节目的结构性与连贯性等等,视频文案中必定会掺杂一些主要内容之外的其他成分,再加上内容以闲聊为主,使得视频主题比较模糊,导致一部分观众没搞明白视频到底在说什么,发散到与视频主题完全无关的地方去。
这篇专栏将尽量不掺杂额外东西,将容易误导发散至其他方向的内容基本删掉,纯粹的对几期随便聊聊的主体内容进行精简整理重写与总结说明,相比视频,虽然专栏的内容势必会进行很多精简,删去一些情感表达与举例,但专栏的优势就在于结构性更强、可以来回翻阅、对照上下文,以及进行留档,故进行一定的精简反而可能更好,如果大家看完以后觉得感兴趣,可以去倍速看一下视频,与这篇专栏对照。


1、感受之物与寻求之物
——————来自视频《随便聊聊,在galgame中寻求深度是否搞错了什么》
在普遍情况下,当一部作品中包含(但不限于)了,对现实中的某些社会现状的分析展现或是抨击呼吁、对一些其他伟大的事物与感情的歌颂、对哲理性的承载、对人物成长救赎的描写,对某种脱离现实三观的刻画,对不可名状之物的表现,我们会认为这部作品是有深度/深刻的。不可否认,包含这些元素的作品在展现深度的条件上注定比其他作品优越,也就是包含这些元素的作品更加易于表现深度,我们的内心中总会将这些元素与深度/深刻进行挂钩,而一部作品能否不牵强附会的包含这些元素又与作品选择的题材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部作品是否易于展现深度在作品诞生之初就被决定了。
在”严肃文学“的眼中,“推理文学”是没有文学价值的,甚至不配称作文学,专注于作案手法、诡计设计的推理小说在让读者体验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震撼感之余,也许能让你知道“鸡蛋黄是酸性鸡蛋清是碱性”这种百无一用的小知识,但很难让你在读完之后留下什么有深度/深刻的思考。于是乎,推理小说家们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容易产生回味的调味料,在作品中加入家庭暴力、社会舆论、校园暴力、少数群体现状等元素,让事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展开,或是给予角色们某些特殊身份,对凶手的作案心理与动机进行分析,这样一来读者们就会在为作者精心准备的谜题诡计震撼之余,还能产生些许回味与反思,这种推理小说流派被称作“社会派”。
但作者的初衷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使命感与正义感或是社会责任感所驱使,想要揭露某些社会现状等等,很多作者加入这些元素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增加故事情节、人物动机的合理性,给读者留下思考的话题与空间,究其根本,这些元素是为了故事本身而服务的,作者在创作时也是更精于故事本身的。
当然无法否认很多诞生于某些特殊时代的作品,由于一些XX原因,文人墨客们需要用故事的形式去向世人揭示什么警示什么,他们需要“为了一叠醋去包一蝶饺子”,驱使故事为他们想表达的思想服务,在这种作品中,作品的思想是大于故事本身的,但是我们目前接触的ACG作品,大都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也大都并没有什么就算亏本也要非表达不可的责任使命吧,最多故事中可能会不自觉的散发一些包含作者思想习惯或是时代的气息而已。那些产生深度/深刻的元素不过是作品的某一个稀松平常的组成部分,他们实际上并不比作品的其他组成部分显得高贵。很多作品选择的题材就直接决定了其故事中就很难甚至无法加入这些易于展现深刻的元素,这些作品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那些选择了更易展现深度题材的作品低级。
前面对作品中所谓深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下面来到这些深度的受众:读者/观众/玩家。我们对作品的感触来源于我们自身的经验材料与作品中元素之间的对应吻合,这是一种犹如开关般的反应,当作品与我们的心中有着共通的经验材料,作品将我们心中那部分带有“深度/深刻”标签的素材与概念,具象化到了一个故事中,代替观众进行了一次抽象化的思想表达,让观众获得了一种自身思想得到表达与体现的愉悦感,继而让观众产生了共鸣与后续的思考,让观众产生了这部分内容有点深度的感觉。上文说到的那些易于展现深度的元素,便是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的,带着“有深度/深刻”标签的经验材料,这些经验材料又是由我们人生中不断积累的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背景,以及当下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当作品中包含某些只能与小部分人拥有的经验材料相对应的元素时,它就在少数群体内能够拥有感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上电波了,当然就像上面所列举的,我们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时,能产生的共鸣也会不同,就比如中二时期的我会认为很多包含黑深残以及猎奇元素的ACG作品有深度一样。
上文描述的这个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品之间交互后自然而然的、被动产生的的效果,就仿佛一场前方风景未知的旅途,我们会不时的为那些击中我们心坎的”美景“而欢呼触动。但很多人在面对一部作品时,忘记了获得感触的过程是被动的,在进入故事之前便拿出了自己一些能感受到深度的预设,然后在故事中拼命寻找着那些刚好能“卡进自己卡扣”的点,仿佛拿着答案找寻试卷一般,即便是强行把答案填进去了,这个过程也不会是舒服的,主动的去寻求那些本应是被动的潜移默化感受到的东西大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2、回归故事本身
——————来自视频《随便聊聊,我们离故事本身越来越远了吗》
如果化被动为主动只是毁掉自己的故事体验的话,接下来进一步的行为就是完全脱离故事本身了:带着自身的某种非要证明不可的观点,或是在非要表达不可的情感驱策下,在作品中寻找能对应上的蛛丝马迹,将自己在体验作品之前预先设计好的思想或是刻板印象强行嵌进作品,以一种偏见验证或是选择性思考的方式将作品中的个别元素与自己的观点做对应,忽视除此之外的内容,为了某些目的精心准备一种极端的,骇人听闻的思想,去照着靶心画靶子,那这就是非常危险的了。有些人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原作的白纸黑字去无中生有将故事编筑成自己企望的样子,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当有些人给理解成哈利波特来解读,那他说的话还有任何听的必要吗,读者能探求的是基于作者限定内容的可能性,但不能反过来推翻原有的东西。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这个故事,他们只是需要利用这个故事得到故事本身之外的价值而已。当然那些非常有趣的偏娱乐性的跨界联动,纯粹的只是以作品作为案例,故事外的另一个领域作为主体,在没有强观点性的前提下,以故事中的某些桥段为案例去讲解某些专业知识,就已经基本与故事无关了,不在本文所说的范畴之内。
包括上面说的某些极端情况,我们见到的很多对作品的理解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解读是以思想作为主体“故事只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一个载体”,既“整个故事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表达什么”,而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都明白我追求的是“思想只是故事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和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思想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故事体验”,当然这只是我的追求而已。
至少在我体验故事的过程中,让我获得快乐感受到各种情绪,推动我继续推下去的,是那些令我意想不到的剧情转折、角色们在危急关头的抉择、羁绊与互相扶持、作品中某个非常震撼的场景画面、某个特别合我XP的角色、某段特别出色的描写、与喜欢的角色在一起度过的日常、现实世界中不会拥有的奇幻旅途、作品中不自觉的思想体现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概括一下,就是我与故事产生联系时的体验本身。
而在体验之后,为了写/说点什么,又或者是想要给予自己这段仿佛虚度的时光一些现实世界的正当的理由,很多人又像中学时代的阅读理解一样,搬出了“作品表达的思想”这一词。先前体验故事的旅途中,本应是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情感、泪水与欢笑就这么被轻易淡化或抛弃了吗?而最终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出的那些“作品给我带来的感触/启发/思想/警示”在大多数作品中又显得那么浅薄与牵强。如果体验时从作品切实存在的内容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了,那就如前文所说,这部作品确实给你带来了感触与思考,这些思考也可以反过来升华整个故事,你又有了更加喜欢这部作品的理由。如果每一部作品都要强行去得出点什么的话,真别难为自己了,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自己最清楚,不要试图赋予自己做的事情那些蹩脚的意义。而通过了对作品的体验,产生的对一部作品的喜欢或者是其他的主观感情就是你对这部作品最直观、最真实的评价,大可不必去找一些其他的你在体验过程中根本没有在意,或者是根本不是你喜欢或理解的领域的东西,为了某些目的来强行修正自己的看法与评价,除非你带着新获得的经验材料去重新体验一遍这个故事。
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喜欢故事,小时候父母给我买了很多的名人传记、童话寓言,当时的我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从来不会去考虑要从里面学到什么东西,获得什么思想与启示,即便是真的受到了影响学到了什么,思想成功的升华了故事体验,那也是一个潜移默化被动的过程,当时的我更加在意的,以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故事中体验现实中无法体验到的不一样的旅途与情感。
现在的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为事物去指定一些高规格的意义,好像没有这些意义就无法存在下去一样,就像是我们中学时经常做的阅读理解,总是要从文章中分析出一点什么,即便分析出的东西是牵强附会,连我们自己都难以信服的,但我们还是要进行着这样的动作。
其实,除去极少数别有用心又或者是心怀不轨的创作者,以及上文说到的特定环境下导致思想大于故事的作者之外,在我们现在所体验的ACG作品或是其他作品中,在很多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大部分作者真的只是想以一种在自己看来最精彩、最卖座的方式给我们讲好一个故事而已呢。
说完了“思想”这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我们再来谈谈其他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表现方式,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与其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样的画面分镜构图可以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和弦与乐器组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与风格,但这些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世界上的,而是通过百年来人们在反复试错与体验过程中得出的,建立这些理论的基础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感受与体验,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玩游戏体验故事的重点在于体验故事本身上,我们不应在故事中将自己产生的感受直接转移到体验之外的手法之上,让我们体验作品故事这件事变成佐证手法的一个过程,我们的体验感受并不是由理论推导出的机械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切身体验后感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利用这些反思性理论去升华自己的体验,但千万记住,这个过程的主体是故事的实际体验,而不是理论分析。
在我高三那年有段时间学传媒时,统考有文学常识,故事编写,广告节目策划,以及影视作品分析几个模块,老师告诉我们,写影评时可以从情节构筑、角色分析、声画结合等方面入手,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带我们拉片,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电影和各种其他片子,文艺片、微电影,广告、动画、戏曲,我感觉不到一年时间,把我数年的电影都给看完了,但是那段时间我自己的看电影方式或者说是心态,是真的不敢苟同的,在拉片时,电影画面播放时,我在竭尽全力绞尽脑汁的搜索哪些部分是可以写进影评中的,哪些画面用了什么镜头语言,可以表达怎样的情绪,烘托怎样的氛围,哪些片段可以联系什么社会现状背景表达出什么思想,挖掘每一个可能成为我影评中一部分的片段,并把它记下来,最终得出一篇《XXXXX,浅析XXX中的XXXX》的应试文章。
我想,现在面对各种ACG作品、面对各种事物、面对故事、面对生活的我,应该不需要再以目的、意义、理论分析等本身之外的东西来诠释自己的真实感受体验了。至少,在体验其的过程中,还是让我们好好的去注视着它本身吧。

3、登楼撤梯,回归生活
————来自视频《随便聊聊,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呢》
在前一章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中,我们提及到了在文艺作品分析中过分使用理论分析消解自己的感受体验后,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转换成了作品种使用某些理论手法的必然导出,而忽视了实际的体验过程后产生的问题,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代入这个分析过程。
与文艺作品类似,这个世界上也有着各种我们千百年来归纳而成的可以对事物进行分析的理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理论从物理、生物、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连同我们自身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在不受外力的干扰下,宏观世界的小球会处于静止状态或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知道在各种各样的激素调节与神经元的作用下,人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反应,我们甚至知道,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事物都只不过是电子在围绕质子中子转而已。那么如果直接用这些理性的理论去解释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体验与感受,将你的一切感受行为都归结到生物学层面上激素的调节与神经元的电信号,又或者是物理、化学上的反应,你愿意承认吗?如果承认了这点,那么就认同了我们与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路边的一块石头没有区别,我们没有灵魂,又或者是我们与世界或是神拥有同一个灵魂,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与世界一体的物质般低级的存在,人们相信自己是拥有自己思想和灵魂的崇高存在,仿佛没有这种崇高感就无法活下去,于是总要给自己的行为找寻一些非机械化的、看似崇高的意义。
将一切放入理论世界,利用科学去解释分析,用纯粹的理性去解释感性,势必会将世界与我们自身消解成机械化的理论定律,最终,一切都会陷入无意义之中。我们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活在世界上,并不是为了证明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将一切事物都消解成冰冷的规律与概念,丢掉自己的心灵与灵魂,然后放弃活在这个世界上。过分的信仰科学,不就相当于是将科学奉为神一样的存在,然后信仰着名为“科学”的神吗?
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思辨的理性所需要的。
如果将“理论世界”单拎出来,那必然会得出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结论,是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入戏太深不由得偷梁换柱,将“理论世界”误当成了全部,却忽视了我们存在着的这个“生活世界”,“理论世界”是由“生活世界”的规律总结而成的用于辅助生活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极大的丰富和加深了我们对这个世界中的方方面面的理解。但事物的意义产生于它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工具只有被使用时,才能体现其意义,理论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只有在“生活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瞬间,理论世界的那些规律、理论、逻辑、言语才有其意义。我们用它了解世界后却忘记了怎么放下它,该在什么时候放下它,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放下这把梯子,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才有着“理论世界”中没有的激情、崇高、意义与价值。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写出《逻辑哲学论》后,认为自己找到了解释一切的真理,而他的后期思想却极大的偏向于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两种思想可以说是两种极端,但是如果没有那个写出《逻辑哲学论》的天才哲学家,也不可能有那个对自己思想产生深刻反思的后期路维了。但从常考来看,比起比起偏向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研究,语言逻辑哲学的逻辑分析看上去确实好像要看更加高端一点。游戏中也是如此,比起易于理解、补充故事背景设定的日常与剧情部分,毒电波与氛围感拉满、充斥着各种大家看不懂言语的前三章看起来也确实好像高端、更吸引人一点,即便是很多人甚至连前三章”非常简单“的剧情都没搞明白。就像我之前随便聊聊第一期里说过的,我们看起来越熟悉、越贴近生活的东西就越觉得它低级,越难以理解的东西就会觉得它高级。如果非要选一个附庸风雅的对象的话,那必然是那些难以理解的”高级之物“。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东西,我们都不屑于去注视它,我们就这样渐渐失去了对日常生活的敬畏感,如果要否定彩名的偏在转生说辞,证明自己既不是和世界一体的单纯的事物,也不是由世界灵魂赋予的人性,我们可以试着予以生活以超验。理论世界是辅助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生活世界拥有的崇高感是作为梯子的理论世界永远不可能不具备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游戏中这段经典的台词:
对于人生的意义......
没有追问的必要,也没有必要为人生的不可解明而困惑
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片天空......
没有必要为这一切的无法解明而困惑
因为人活着这件事,就拥有着连其本身都能包含的广阔......
那些无法被书写的部分,大概可以被称作是“生活”吧……


后日谈 All Red Marchen
其实我在两年前是有几个单纯冲着引流去做的galgame视频的,其中一个水平极其不足,甚至错误颇多,但是却能在几小时内获得过万播放,当时的我还觉得挺开心,而现在想起来只会觉得后悔,现在其中几个视频已经被我删除了,但其实就算现在,那样的视频还是蛮有受众的。到后来,我为了让一些刷梗的人知道二重影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没有选择大张旗鼓的否定刻板印象,而是以我的方式尽可能的将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自己去评判,这也是我能做到的全部了,设想如果我的二重影视频是个长度不到5分钟,标题封面加上X器,弄点噱头,内容迎合观众对这部作品猎奇刻板印象的视频,让我来带着大家开开心心刷刷梗,参考其他只是名字带个X器其实毫无内容的视频的离谱播放量,这个视频的播放量我不敢想,至少不会一周过去播放只有一两千吧。说了这么多视频数据相关的,其实反正我也没有创作激励(我曾经参加过创作激励的也就三、四个视频,叔叔给的米还不够我之前一万粉抽奖抽掉的,不过之前开着充电时,大家充电充的比叔叔给的多多了,感谢喵),再者我也不想我的评论区变成那种完全不理会视频本身内容,带着狗头刷着各种与视频内容无关的烂梗、X器、引流作品、刻板印象以彰显什么,又或是报团取暖的"恬怪"场所。
而在此之后我便愈发的在意仅有的那些观众有没有好好看完视频,以及他们看完视频的的反馈,我想一些观众也都发现了我经常尝试在视频中去验证这一点了吧,还是希望你们看到了,能够有所反馈,你们是我做视频最大的动力,由于枕社的绝大多数作品都过于冷门,每当出现零星的一两个玩过游戏观众的感触与反馈时,我都会非常非常开心,毕竟我大多数视频在写文案时,其实主要都是面向玩过游戏的观众。如果有观众想要我出一期无剧透纯推荐向的枕社所有作品的评测类视频,然后根据评测推荐去打枕社作品的话,可以在这里告诉我,如果有观众想看的话我就随便找个时间直接弄一期出来,这种东西很好做,没有的话我就鸽了。
回到文章前言所说的,项目加班结束后,发了个闲聊视频,发现很多观众的讨论和视频中讲的主题就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刷梗的就更不用说了,去年的闲聊我都在视频最后把这个梗本身否定掉了都还有人在刷,那么那期视频也不想理会了。然后我开始囿于自己为什么做视频的怪圈,我发一期视频和发一个只写了作品名的动态或是直接发个作品OP究竟有什么区别;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对于我体验故事时的那段难忘的时光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实际上应该还是有很多看到最后的观众知道那期视频讲的什么话题的,正如√after and another中的那样,人的眼中经常会被那些令自己不满的事物占满,而忽视了真正应该注视着的事物。突然想起来我一开始做视频好像就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去做,更多的只是为了将自己游戏体验的感受与想法表达出来而已,电波的另一端,”还有活着的人吗?“,就交由你们。
吐槽一下,之前写东西为了方便做字幕都是在一定字数后换行,正常的写成一篇文章反倒还是挺不习惯的呢,那么现在就以这篇专栏作为对这段时间的自己的一个告别,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归视频本身了吧,希望我自己能够不忘初心。
写了将近一万字,所以说我究竟在表达些什么!
……就这样发出来就好了吧
就这样发出来就可以了吧……
感谢读到这里的人,我们下期视频有缘再见。

视频加载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