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装甲纷争科普专栏】——OF-40主战坦克介绍

【装甲纷争科普专栏】——OF-40主战坦克介绍

2022年07月29日 11:56--浏览 · --点赞 · --评论
粉丝:204文章:2

                          对大家要说滴

首先感谢Dragonlore132(喀酱/龙传说)给我们给我们带来OF-40的实战游玩教学,本篇作为该车的介绍和实史材料补充所以不包括游玩方面()所以打法介绍移步下方( )

文章加载失败

好久没发稿件力,还是蛮( )的,之前与喀酱出了点儿“小岔子”导致后续科普系列的不了了之,但是这次我们整装出发,重拾那份“赤子之心”(划掉)本文章本质是后续即将发布的视频的先导预告(确信)但当然视频是没有专栏这样能够展现语言滴魅力滴(大嘘)所以也是可以看做是联动作品或者视频的补充材料


                        前言

说起意大利的军工,不能说是与美苏德肩并肩的世界顶尖罢,也只能说是流汗黄豆😅——蚌埠住了(迫真)

当然,回顾意呆利的坦克发展史(当然不仅限于此)的确是很让人难蚌()

噔 噔 咚(Ansaldo MIAS)

Ansaldo MIAS这辆车实在是让人难以评价( )


噔 噔 咚(CV33

CV33作为意呆利的明星坦克(当然如果不是它这(哗)么(众)特(取)别(宠)也不至于这么有知名度)虽说也有些许可圈可点之处,但总体来看也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在少战中还是很可以看的)

插一张安丘比和CV33(《 夹 带 私 货》)

当然虽说的确是真让人难蚌,但玩笑话归玩笑话(可事实也是如此啊)意大利也是有一些好车的,但这个话题就扯远了(后续有机会再专门出)

总之,意大利本身对于坦克研发没有啥建树,也并不是什么正面教材,自己实质上也没什么有意义的经验,所以仅仅只是解决了有和会造这些问题,但并没有造一辆优秀战车的经验...

当然这还仅仅是在冷战之前,在冷战各方都在开快车道的情况下,各种先进技术先进理论层出不穷,对于坦克的各项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所以对于意大利来讲其实自己造一辆能够达到要求的坦克就软件方面就并不容易了,而意大利本身的工业硬实力也是其很大的问题(和德法比还是差很多)这个硬伤很难弥补也导致其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走像德国一样的路子( )且意大利本身的实际情况其实也导致其对于坦克这块并没有什么需求和压力,所以自然也就对于坦克这块并不怎么上心了( )

                    时代大潮

1943年7月9日,盟军打响西西里岛登陆战,正式吹响反(归)攻(乡)号角,而墨索尼里大光头领导的fxs意大利也即将走向命运的终点......

当然,意大利在战争中的不堪一击,临阵倒戈的代价必须由她自行承担....

二战结束后,与德国同作为战败国的呆利并未像德国一样被残忍肢解(大嘘),但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确信)随着冷战东西对抗的加剧,英美法的德占区整合为了西德,并且让其分担防卫任务,而且本就科技工业基础雄厚的西德显然在武器研发方面赢在了起跑线,其军工产业可谓是焕发了新春,与此同时,南边亚平宁半岛上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罗马后裔们当然也有着自己“雄心壮志”的军备计划( )

                        缘起

在大战中,由于意大利的单方面倒戈加入盟军阵营,这也使得意大利和法国的军队一样接收了一些来自美国英国的坦克援助(比如谢尔曼,萤火虫以及牧师火炮等装备)之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意大利共和国的成立,这批英美货也就成为了意大利战后的第一批坦克装备

美制M4“谢尔曼”(但不一定是意大利的)
英制“萤火虫”,也不一定是意大利滴( )

当然这些英美留下来的坦克随时间发展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意大利的胃口也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了,苏联t54显然不是这些二战老车能够抗衡的,不仅是意大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明确了这点。

于是伴随着美国对于欧洲战后重建和经济建设的援助而来的也是一大批的军火援助,因为一群被“阉割”了的失去工业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欧洲国家们是不可能抗衡兵强马壮的华约军队的,当然意大利也是被援助对象,美国人带来了M26,M46等坦克,所以二战老货也因为意大利换装了新装备于1952年全部退役了

M26A1“潘兴”(还是不一定是意大利的)
M46“巴顿”(不用说了罢)

当然东西对抗随着时间不断加剧,军备发展速度也达到新高,随着时间发展,这些m26和m46也于1963年被替换,原因是美国又向意大利输送了M47“巴顿”

M47“巴顿”

但一直使用美国货的意大利其实并不是就放弃了自己的坦克工业,意大利参与了德法的所谓欧洲标准坦克联合研制计划,但是后续结果大家都知道( )德法两家设计理念,实际需求都存在各种分歧,最终在砸了大量经费后也没捣鼓出一辆车来,德法不欢而散了,德国装备自己的豹1,法国装备自己的AMX30,而意大利这个凑热闹的更是没得到一点收获,和德法不一样,意大利自己没有那个实力,没能装备自己的坦克,所以最后出于各种考虑又转而再去美国佬拿到了M60的生产许可,进口了100辆,自产200辆,共300辆M60坦克

M60,不用想了,肯定不是()的

到了六七十年代,德国推出了自己的豹1系列坦克,咱们德国的老朋友意大利也针对豹1进行了性能评估,最终决定从德国采购800辆这种新型战车(妙啊)而且,其中有600辆是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按许可证生产的,这么一来意大利也掌握了大量的坦克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为之后的坦克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狂喜)

                        缘至

北方的橄榄枝:

1975年,德方的克劳斯·马菲、布罗姆福斯、保时捷、MaK及意方的奥托·梅莱拉、菲亚特、蓝旗亚等公司组成工业联盟,计划打造一款用于出口的高效经济坦克,最终产物就是“狮”式主战坦克,但是该项目寻求意大利合作的原由实则是为了绕开西德的军售限制和各种国际军火禁运条例,使得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狮”式本质上是德国的外贸型豹1( )

“狮”式主战坦克
测试中的“狮”式主战坦克
测试中的“狮”式主战坦克

根据最初的分工,西德和意大利双方是各自分担一半的生产任务。新型坦克的车体、发动机、变速箱及传动装置由德国方面生产,而炮火、火炮及副武器、电力设备则由意大利方面负责制造,车辆的组装则交给之前讲到的奥托·梅莱拉工厂完成。最初的设想是在1977年3月前造出原型车,78年后实现量产,然后坐等订单就ok

防护方面:

“狮”式的车体基本与豹1相同,但该车是专为热带作战设计,配有改良的通风、过滤系统,该车新装备的冷却系统能保证坦克能在50度的高温下持续行军,而不会出现散热故障。“狮”式坦克的正面装甲采用焊接工艺,以均质钢板为材料,同时也保留了豹1独特的棱角波纹式侧裙板(为了满足中东买家的需要)

“狮”式与豹1的炮塔同样采用的是焊接工艺,仍是均质钢板防护。在炮塔前弧位置装有间隙装甲,以提供额外的保护。两车炮塔上唯一的区别就是转向系统:豹1使用的是凯迪拉克公司的电动液压转向装置,而“狮”式坦克则采用更新、更简单、更便宜的瑞士制系统(外贸车嘛...)

“狮”式主战坦克四视图(和豹1没啥区别)

火力方面:

“狮”式使用的是一门奥托·梅莱拉造的105毫米主炮,可发射北约通用的同口径弹药,装有一挺口径7.62毫米的同轴机枪,车顶位置也有一个挂点,可装备防空机枪用于射击敌军步兵或低速航空器

机动性能:

“狮”式采用的仍是德制发动机及变速箱,原型为MTU公司制造的MB 838 CA M500混合式发动机,采用机械增压,转速为2200/分时,可产生830马力。因此,“狮”式坦克最大时速有60公里

难逃烂尾结局:

就综合来看,“狮”式在当时还是可以一看的主战坦克,但实则也只是外贸型豹1A3坦克,然而,“狮”式原型车下线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欧洲普遍对中东、第三世界国家采取禁运态度,各种扯皮之下,生产“狮”式坦克的成本逐年攀升,后来仅有来访的巴基斯坦代表团表达了购买意向,然而还是没能成单...

随着德国在计划的撤出,意大利显然无法独自完成这个计划,而意大利只得在德国许可下才能出口及生产豹1,当然其装备的L7105mm线膛炮还受英国方面的限制,“狮”式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但该计划的下马也意味着我们的主角——OF40的登场

重整旗鼓:

由于前面讲到专利权限制问题,意大利决定修改研制计划,重新研制新坦克以供自用和外贸。为此,奥托·梅莱拉公司与菲亚特公司又组成坦克研制联合体,前者负责设计和生产火炮以及车体,后者则负责设计和生产动力装置以及悬挂系统

1977年,新型坦克进入了实车设计阶段
OF40Mk.2

1980年,联合体生产终于是组装出第一辆新型坦克样车,它被命名为OF-40,它名字中的“OF”为奥托·梅莱拉公司与菲亚特公司名称的首字母“O”和“F”,“40”则表示坦克重量级为40吨级。

OF-40Mk.2

总体设计:

OF-40的车体采用轧制钢装甲焊接构造,考虑到抗弹性能,车体上采用倾斜面设计。车体前部比较低平,后部发动机室略高。车体侧面和后面都为垂直面,并尽量减小车体侧面暴露面积。整车分为3个舱,驾驶舱在车体前右部,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动力舱位于车体后部。驾驶员有1个单扇舱盖舱口,舱盖升起后可向左转动,以便出入驾驶舱和开舱驾驶。驾驶员座椅后的底甲板上开有安全门,驾驶舱左边的车体前部空间装有三防装置和42发105毫米炮弹。坦克炮塔安装在车体中部上方,车长和炮长在炮塔右侧,装填手在左侧,装填手也有1个向后打开的舱盖

防护方面:
OF-40由于车重限制,和豹一一样都是,皮薄馅大(bushi)为提高防护性能,坦克前装甲的倾角很小,炮塔防盾也制成楔形,增加装甲水平厚度的同时,还可增加跳弹几率 。炮塔是轧制钢装甲焊接结构,炮塔前后部低平扁长,具有抗弹性能。为防止炮塔和车体结合部卡弹,坦克专门设计了弹道偏离装置。为提高车体侧面防护,装有用钢加强的橡胶裙板,有一定的防破甲弹能力和防尘作用
三防装置: 
OF-40上装有核生化(NBC)防护系统,能有效地过滤放射性尘埃和化学战剂,使进入车内的空气为清洁空气。该系统具备超压功能,在车辆门窗全部关闭情况下用新鲜空气建立一定超压,压力大小由乘员舱测量仪器监控(还是比较良心的)
灭火装置:

OF-40的自动灭火系统安装在动力舱内,当动力舱起火温度达到180℃时,舱内的传感器便能自动触发灭火系统,喷出灭火剂灭火(高科技,bushi)

OF-40Mk.2

武器方面:

OF-40的主要武器是1门由奥托·梅拉拉公司设计和制造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其实就是L7线膛炮的意大利版本),炮管上装有抽气装置和热护套,炮管长为口径的52倍,采用立式滑动炮闩,同心式驻退机及弹簧式复进机,电控击发,也可由手操纵脉冲发电机击发。火炮可发射北约组织的所有制式105毫米弹药,包括脱壳穿甲弹、榴霰弹、破甲弹、碎甲弹、烟幕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坦克乘员采用电控击发射击,火炮射速可达每分钟9发。火炮穿甲弹初速1470米/秒,直射距离1600米。火炮俯仰和炮塔回转均采用电液方式驱动。炮塔旋转360°需17秒,火炮最大俯角为-9°,最大仰角为+20°,最大俯仰速度为7°/秒。火炮和炮塔驱动由炮长操纵,但车长有超越控制系统,可优先于炮长控制火炮瞄准和射击。作为选装设备,还可安装火炮双向稳定系(但这80年代这种火控已经落后了)

OF-40的辅助武器包括并列安装在火炮左边的1挺7.62毫米机枪和炮塔上安装的1挺7.62毫米高射机枪

OF40Mk.1

动力方面:

OF-40采用德国MTU公司设计制造的4冲程10缸预燃室多种燃料机械增压发动机,运转2200转/分钟时的功率为610千瓦。为适应中东地区高温多沙气候,坦克装有可控制燃料供给量的热带调控装置和专门供沙漠地区使用的温度控制的径向风扇,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为水冷式(其实也就老一套了)
OF-40采用的是德国ZF公司为豹1主战坦克设计的4HP-250自动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变速操纵为电液式。坦克还备有机械操纵装置,以便在电液操纵出现故障时能应急操纵坦克行驶,而在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之间装有1个离合器,可从乘员舱手动操作分离,以便在低温情况下使发动机容易起动,此时起动电机仅带动发动机,而不带动传动装置
该车采用双半径差速转向装置,由驾驶员操纵手柄,通过机械装置将转向动作传给控制阀控制转向。制动系统包括行车、停车和应急3种操纵系统,行车制动靠液压操纵,停车制动由人工机械操纵,应急制动为液压机械操纵
行走装置:
OF-40每侧7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独立扭杆悬挂装置、前置的诱导轮和后置的主动轮。每边有5个托带轮。在第一、二、三、六和七负重轮位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和限制器,可避免负重轮行程过量。坦克履带为双销式,销耳和履带销之间有橡胶衬套,履带板和诱导齿用履带销串联,履带销彼此间用端部连接器相连接

火控方面:

OF-40主战坦克Mk.1型的火控系统是由炮长火控系统、炮长望远式瞄准镜和车长昼夜两用稳定瞄准镜组成。火控系统包括C215光学瞄准镜、VAQ-33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车长控制及读出装置、炮长控制装置和角度传感器。炮长的C215瞄准镜放大倍率为8×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为400~9995米。车长的VS580-B瞄准镜可360°旋转,放大倍率为8×,可进行视距法测距,驾驶员前面有3具潜望镜,中间1具在夜间驾驶时可换成微光潜望镜,前面装有2具向前和向左观察的潜望镜

综合评价:

如果用六七十年代的标准来看,of40显然是合格的,对于中东地区的条件是有尽可能的满足和适应,各项指标也都不差,造价也并不是贵的lp,但其诞生的80年代,可谓是出生即落伍,华约阵营的T72/T80先后亮相对北约无疑是巨大压力,这是足以改变战场局势的变化,质量比你好数量比你多你玩什么?(暴论)

                        缘灭

其实将OF-40简单的归类为外贸坦克并不是一种很确切的是说法,因为外贸本身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军方对于崭新出场的OF40可谓是一开始就不感冒,即使是各项性能已然达标,仍然出于考虑没有支持国产货列装OF40,反倒缠着德国的豹1不放(崇洋媚外,胳膊肘往外拐)而军方的不支持相当于直接断绝了OF40的生路(

一款武器装备要么成功列装服役,要么落马沦为废铁或在博物馆展览...而就当时的国际军火市场而言,外贸对于这款坦克显然是路越走越走窄了,当时的美苏几乎霸占了全球的市场,各顶半边天,而你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啰啰有什么资格蹭热闹(bushi)

于是最终,历经波澜壮阔的OF40实际上蒜不上成功,甚至有些许失败。内销不通的OF40只得外售,而买家最终也只有阿联酋一家...

1981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订购的18辆OF-40主战坦克Mk.1型中的第一辆交货,到了84,85年,奥托·梅拉拉公司又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交付了18辆OF-40主战坦克Mk.2型坦克和3辆装甲抢救车。意大利还对先期交付的18辆OF-40主战坦克Mk.1型进行升级改造,使之达到Mk.2型坦克的标准。最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装备的OF-40有50辆(数字惊人)

OF-40还在泰国做过试验,在埃及做过表演,并允许西班牙和希腊在本国生产,但都只是昙花一现不了了之
阿联酋军队的OF-40

 

                      缘未尽

当今的阿联酋军队仍装备着OF40,但这个“意大利豹”的故事又能持续多久呢?虽然OF40自身的故事虎头蛇尾了,但是基于其自身的改进研发并没有止步,与它的前辈豹1一样 ,其改装潜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还是来看看它枝繁叶茂的家族谱罢(bushi)

“帕尔玛利亚”自行火炮

“帕尔玛利亚”自行火炮是由OF40的底盘改来的,装有一门155mm榴弹炮,出口方面卖到利比亚了反正( )

“奥托-马蒂克”76mm自行高炮

“奥托-马蒂克”自行高炮是基于OF40底盘,搭载76mm高炮的防空车( )

OF-40装甲抢修车(没什么特别的,不介绍)

可以看到的是,OF40可能是失败了,但它给意大利军工带来的经验财富是巨大的,其外贸销售也是对于美苏垄断军火市场的一次挑战尝试,在OF40上的设计制造经验也为未来的意大利坦克研制积累的经验和基础,而它枝繁叶茂(确信)的家族也变相的证明其还是有很多改造空间的,如果它当时被意大利军队所列装服役,想必也将成为一(抄)代(袭)名(典)车(范)(当然并不构成抄袭,这点德国官方都认证了)

那么,本期关于OF-40的介绍也就结束了,作为回归专栏,如果问题请大家在评论区指出。

感谢大家滴浏览和学习~望大家点赞关注支持!咱们下期再见~

投诉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