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嵇康集
目录
第五卷
声无哀乐论
第六卷
释张溥本作无私论
管蔡论
明胆论
第七卷
自然好学论张叔辽作 附 此四字原钞灭尽。今从旧校。各本张辽叔在自字上。无作字
难自然好学论
第八卷
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上 各本无此二字。旧校亦删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原作《难摄生中》。依各本及旧校改
第九卷
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中 各本无此二字。旧校亦删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原作《答释难曰》。依各本及旧校改
第十卷
太师箴
家诫
嵇康集跋
乾隆戊子冬日得于吴门汪伯子家。张燕昌。
跋
嵇康集逸文考
嵇康集著录考
第五卷
声无哀乐论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识 黄本作知 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讯 各本讯下有今字 ,请闻其说。”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 各本作念。二张本有注云或作令 历世,滥于名实。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万物资 各本讹贵 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各本成下有故字。旧校亦加。案:无者为长 。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 各本遭下有遇字 浊乱,其体自若,而无 各本作不 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 各本讹化 ,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故 各本字夺。旧校亦删 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因事与名,物有其号。哭谓之哀,歌谓之乐 各本以上十六字夺。旧校亦删 。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 字从旧校。案当作哭 非悲哀 疑当作哀乐 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 《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作笑 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 各本作感 。然其 各本作而 哀乐之怀 各本作情 均也。今用均同 原钞字夺。黄汪程本同。今据《世说》注引补,二张本作一 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 《世说》注引作乎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 各本作切哀,又夺之字 。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 黄汪程本于下有苦心二字。旧校亦加。二张本又于心下加之字,盖俱不当有 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 各本三字无。旧校亦删。案:而上当夺一字,删之甚非 ,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则 各本作而 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则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 张燮本作内外 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 原钞二字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自当,以情感而后发 各本无此三字。旧校亦删 ,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后叹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
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至 各本作志 ;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察 各本作审 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又云:贤不宜言爱,愚不宜言憎。然则有贤然后爱生,有愚然后憎起 各本作成 ,但不当其共 各本二字倒 名耳。哀乐之作,亦有由而然。此为声使我哀,音使我乐也。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札 原作体,因札讹礼,礼又为礼而讹也,今正各本作子 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仲尼叹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是何言与?且师襄奏 黄汪二张本讹奉。下诸奏字同。程本不误 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师涓进曲,而子野识亡国之音。宁复讲诗而后下言,习礼然后立评哉?斯皆神妙独见,不待留闻积日,而已综 原钞作终。据各本及旧校改 其吉凶矣。是以前史以为美谈。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邪?”
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殊万,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钟子之徒云云是也。此为心哀 各本作悲 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独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尔为已就 四字各本作以为就令。旧校同 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后世,襄涓之巧,又 各本字夺 能得之于将来。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余声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钟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若音声之无常 原钞夺之字、常字。黄汪本同。据程二张本加 ,钟子之 黄汪本字夺 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 四字从旧校及各本 惑声音之道,不言理自。尽此而推 张燮本作惟 ,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叹息 各本作自叹 。斯 二张本字无 所以大罔后生也。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足 黄汪二张本作定 ,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耳 各本字夺 。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 原钞下三字误入下文物字下。今移正。各本夺。旧校亦删 ,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已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其名号耳。不谓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醞酒 各本作酒醴 之发人性 各本作情 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 各本字夺。旧校亦删 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
秦客难曰:“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然可见。故吾子不疑。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降 张燮本作隆。答文中降杀字放此 杀。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便当疑邪?夫喜怒章于□诊 各本作色诊。旧校同 ,哀乐亦宜形于声音。声音自当有哀乐,但暗者不能识之。至钟子之徒,虽遭无常 程本讹当 之声,则颖然独见矣。今蒙瞽面墙而不悟,离娄照秋毫于百寻,以此言之,则明暗殊能矣。不可守咫尺之度,而疑离娄之察;执中庸之听,而猜钟子之聪。皆谓古人为妄记也。”
主人答曰:“难云: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乐 黄本作声 亦降杀。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钟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必若所言,则浊质之饱,首阳之饥,卞和之冤,伯奇之悲,相如之含怒,不赡 各本作占 之怖,祗千变百态。使各发一咏之歌,同启数弹之微,则钟子之徒,各审其情矣。尔为听声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斯 各本讹期 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出 黄汪二张本字夺。旧校亦删。程本有 ,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夫食辛之与甚噱,熏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易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 各本二字作当独 含哀乐之理邪 黄本作也 ?且夫咸池六茎,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乐,所以动天地感鬼神者也 各本二字夺 。今必云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此必为至乐,不可托之于瞽史,必须圣人理其弦管,尔乃雅音得全也。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无纤毫自有形可察,故离瞽以明异功耳。若以水济水,孰异之哉!”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生 各本作子下三,生字并同 为牺;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 字从旧校。各本作竟,疑原钞亦同 ,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知其丧家。凡此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推此而言,而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今若复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也。以言通论,未之或安。若能明斯 张燮本作其 所以,显其所由,设二论俱济,愿重闻之。”
主人答曰:“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 各本字夺 言。是以前论略而未详。今复烦寻环之难,敢不自一竭邪。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生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鸟 各本作鸣 兽皆能有□ 旧校灭其原字。改作祸。程本作知。他本阙 ,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解 黄本作称 其语而论其事,犹传译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若为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请问圣人卒入胡域,当知其所言不 各本作否 乎?难者必曰:知之。知之之理,何以明之?愿借子之难以立鉴识之域焉 各本字夺 。或当与关接,识其言邪?将吹 黄本作次 律鸣管,校其音邪?观气采色,知其心邪?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故当由鹿以知 各本讹弘 马也。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若当关接而知言,此为孺子学言于所师,然后知之。则何贵于聪明哉。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 各本字夺 举一名,以为标 各本作摽 识耳。夫圣人穷理,谓自然可寻,无微不照。苟无微不照 各本五字无。旧校亦删 ,理蔽 原作数。据各本及旧校改 则虽近不见。故异域之言,不得强通。推 张燮本作信 此以往,葛卢之不知牛鸣,得不全乎?又难云: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多死声,此又吾之所疑也。请问师旷 《北堂书钞》一百十二引作子野 吹律之时,楚国之风邪?则相去千里,声不足达;若正识楚风 各本讹国 ,来入律中邪?则楚南有吴越,北有梁宋,苟不见其原,奚以识之哉?凡阴阳愤激,然后成风;气之相感,触地而发;何得发楚庭,来入晋乎?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上生下生,所以均五声之和,叙刚柔之分也。然律有一定之声,虽冬吹中吕,其音自满而无损也。今以晋人之气,吹无韵 案:当作损 之律,楚风安得来入其中,与为盈缩邪?风无形,声与律不通,则校理之地,无取于风律,不其然乎?岂独师旷 已上四字《书钞》引作子野。案:独字当衍 博物多识 各本作多识博物 ,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 《书钞》引作徵下有者也二字 。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又难云: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复请问何由知之?为神心独悟,暗语而当邪?尝闻儿啼,若此其大而恶,今之啼声,似昔之啼声也 各本字夺 。故知其丧家邪?若神心独悟,暗语之当,非理之所得也。虽曰 原钞日。据各本及旧校改 听啼,无取验于儿声矣。若以尝闻之声为恶,故知今啼当恶,此为以甲声为度,以校乙之啼也。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何以明之?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籥纳气而鸣邪?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心能辨理善谭 各本作谈 ,而不能令内 张燮本作籁 籥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器不假妙瞽而良,籥不因慧 黄汪程张溥本作惠 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 各本物下有之字 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今晋母未得之于考试 各本作老成。旧校同 ,而专信昨日之声,以证今日之啼;岂不误中于前世好奇者,从而称之哉?”
秦客难曰:“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今 各本字无 吾心未厌,而言于 各本字无 难,复更从其余。今平和之人,听筝笛批把 各本作琵琶,下放此 ,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苟躁静由声,则何为限其哀乐?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得无知彼不明此哉?”
主人答曰:“难云:批把筝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此诚 张燮本作情 所以使人常感也。批把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 各本讹更 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而 各本字无 钟 张燮本作 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则 各本字无 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 各本讹闻 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夫曲度 黄本作用 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役 各本讹侈 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譬犹游观于都肆,则目滥而情放;留察于曲度,则思静 各本夺已以上二十五字 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 张燮本作以 躁静耳。夫曲用每殊 原钞夺已以上十五字。依各本及旧校加 ,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乎 黄本作于 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自 各本字无 同,各 各本字夺 师所解,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皆由声音也。且声音虽有猛静 黄汪二张本重有猛静字。旧校亦加。程本无 ,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何以明之?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而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邪?夫唯无主于喜怒,亦应 原作未应,今正。各本夺。旧校亦删 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若资不 各本作偏 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秦客难曰:“论云:猛静之音,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是以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此言偏并 案:当作重 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戚者遇乐声而感也。夫声音自当有一定之哀乐,但声化迟缓,不可仓卒,不能对易。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虽二情俱见,则何损于声音有定理邪?”
主人答曰:“难云:哀乐自有定声,但偏重之情,不可卒移。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即如所言,声有定分;假使《鹿鸣》重奏,是乐声也;而令戚者遇之,虽声化迟缓,但当不能便 各本作使 变令欢耳。何得更以哀邪?犹一爝之火,虽未能温一室,不宜复增其寒矣。夫火非隆寒之物,乐非增哀之具也。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直至 各本讹真主 和之发滞导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难云: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夫言哀者,或见机 张溥本作几。汪本讹机。下机字放此 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生哀,当席而泪出也。今无 各本作见。案:因无而讹 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秦客难曰:“论云: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欲通此言,故答以偏情,感物而发耳。今且隐心而言,明之以成效。夫人心不欢则戚,不戚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然泣是戚之伤,笑是欢之用也 各本字无 。盖闻齐楚之曲者,惟睹其哀涕之容,而未曾见笑噱之貌,此必齐楚之曲,以哀为体;故其所感,皆应其度 黄本度下有量字 。岂徒以多重而少变,则致精 各本作情 壹而思专邪?若诚能致泣,则声音之有哀乐,断可知矣。”
主人答曰:“虽人情感 黄本讹慼 于哀乐,哀乐各有多少。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夫小哀容 程本讹密 坏,甚悲而泣;哀之方也。小欢颜悦,至乐而笑 各本作心愉 ;乐之理也。何以言 各本作明 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 各本作恬若自然 ,所猖狂 各本作自得 也。及在危急,仅然后济,则抃不及儛。由此言之,儛之不若向之自得,岂不然哉?至夫笑噱,虽出于欢情,然自以理成;又非 各本六字夺。旧校亦删 自然应声之具也。此为乐之应声,以自得为主;哀之应感,以垂涕为故。垂涕则形动而可觉,自得则神合而无变 各本作忧 。是以观其异,而不识其同 原钞四字夺。依各本及旧校加 ;别其外,而未察其内耳。然笑噱之不显于声音,岂独齐楚之曲邪?今不求乐于自得之域,而以无笑噱谓齐楚体哀,岂不知哀而不识乐乎?”
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如所论,凡百哀乐,皆不在声,则 各本作即 移风易俗,果以何物邪?又古人慎靡靡之风,抑滔 各本作慆 耳之声。故曰:放郑声,远佞人。然则郑卫之音 案:此下当有夺文 ,击鸣球以协神人,敢问郑雅之体,隆弊所极,风俗移易,奚由而济?愿 黄本作幸 重闻之,以悟所疑。”
主人应之曰:“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 张燮本讹哀 弊之后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 原钞四字夺。依各本及旧校加 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 原钞五字夺,依旧校及各本加 于外;故歌以叙志,儛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 张燮本作性情 ,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 各本讹和 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成 各本作诚 ,穆然相爱;犹舒锦布彩 各本采上夺布字。下衍而字。旧校依改,非 ,灿炳可观也。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然 各本字无 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本 各本字夺 不在此也。夫音声和比 各本讹此 ,人情所不能已者也。是以古人知情 各本情下有之字 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 各本欲下有之字 不可绝,故自以为致 各本作因其所自 。故 各本字无 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而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故乡校庠塾亦随之。使 各本作变 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毛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使将听是声也,必闻此言;将观是容也,必崇此礼。礼犹宾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于是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 以下当夺一字 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各本以下有自字 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 黄本作禦 之?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故具其八音,不渎其声,绝其大和,不穷其变。捐窈窕之声,使乐而不淫。犹大羹不和,不极勺药之味也。若流浴浅近,则声不足悦,又非所欢也。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淫 各本作婬 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好成。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习,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壹成,因而名 原钞字夺。据汪程本及旧校加 之。然所名之声,无中 黄本空阙。张燮本作甚 于淫邪也。淫之与正同乎心,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
第六卷释张溥本作无私论
夫 原钞字无。据各本及《晋书》本传引加 称君子者:心无 《晋书》作不 措 原钞作惜。据各本及《晋书》改。下诸措字放此 乎是非,而行不违乎 原钞字无。据各本加。《晋书》引亦有 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 各本作于。《晋书》同 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 张燮本作衷 ,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有 各本作又 何患,无以 当作以无 生为贵者,是贤于贵者 各本讹生。旧校亦改 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于 黄本字无 有措矣。是故伊尹不惜 各本讹借。旧校亦改 贤于殷汤,故世济而名显。周旦不顾嫌 各本讹贤 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夷吾不匿善 各本作情 于齐桓,故国霸而主尊。其用心,岂为身而系乎私哉?故管子 《晋书》无此二字 曰:君子行其 各本字无,《晋书》同 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庆 各本作度,《晋书》同。后诸庆字放此 而后行也。任 各本讹仁 心无穷 各本作邪。《晋书》同 ,不识 各本作议,《晋书》同 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庆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故论公私者,虽云 各本云下有一作终于事与是俱而已十字。案:当是注文在前而事与是俱也句下 志道存善,心 黄汪张燮本字阙,张溥本作内,程本作而 无凶邪,无所怀而不匿者,不可谓无私。虽欲之伐善,情之违道,无所抱而不显者,不可谓不公。今执必公之理,以绳不公之情,使夫虽性 各本作为 善者,不 原钞字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离于有私;虽欲之伐善,不陷于不公,重其名而贵其心,则是非之情,不得不显矣。夫是非必显,有善者无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无不是则善莫不得,无大非则莫过其非,乃所以救其非也。非徒尽善,亦所以厉不善也。夫善以尽善,非以救非;而况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与不善,物之至者也。若处二物之间,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败。同用一器,而有成有败。夫公私者,成败之途,而吉凶之门也 各本作乎 。故物至而不移者寡,不至而在用者众。若质乎中人之体 各本作性 ,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途;值心而言,则言无不是;触情而行,则事无不吉。于是乎同 疑当作情 之所措者,乃非所措也。欲 各本讹俗 之所私者,乃非所私也。言不计乎得失而遇善,行不准乎是非而遇吉,岂公成私败之数乎?夫如是也,又何措之有哉?故里凫显盗,晋文恺悌,勃 程本讹功 鞮号罪,忠立身存;缪贤吐衅,言纳名称;渐离告诚,一堂流涕;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 各本讹独 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措善之情,亦甚其所病也 各本亦甚二字夺。旧校乙甚字于所字下,非 。唯病病,是以不病;病而能疗,亦贤于病 各本讹疗 矣。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故变通之机,或有矜以至让,贪以致廉,愚以成智,忍以济仁;然矜吝之时,不可谓无廉;猜 各本作情。注云一作猜 忍之形,不可谓无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谗言似信 四字原钞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故乃论其用心,定其所趣,执其辞以 各本作而 准其理 各本讹礼 ,察其情以寻其变;肆乎所始,名其所终;则夫行私之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是而负其是。故实是以暂非而后显,实非以暂是而后明。公私交显,则行私者无所冀,而淑亮者无所负矣。行私者无所冀,则思改其非;立公 原钞讹功。各本同,依旧校改 者无所忌,则行之无疑;此大治之道也。故主妾覆醴,以罪受戮;王陵庭争,而陈平顺旨。于是观之:非似非非 案:非下当更有一非字 者乎?明君子之笃行,显公私之所在,阖堂盈阶,莫不寓目,而曰:善人也。然背颜退讥 各本字无 议而含 原钞作舍。依各本改 私者,不复 各本复下有同字 耳。抱至 程本作怨。张溥本作隐。他本俱空阙 而匿情不改也 各本字无 者,诚 原作议。据各本及旧校改 神以丧于所感 各本作惑 ,而体以溺于常名。心已 各本作以 制于所慑,而情有所系 各本作情有系于所欲。旧校同。案:疑当作情有□□所系。原钞于有下夺二字 。容管颙缵 四字当误。各本俱无,旧校亦删 ,咸自以为有是,而莫贤乎己。未有攻肌 各本作功期 之惨,骇心之祸,遂莫能收情以自反,弃名以任实。乃心有是焉,匿之以私;志有善焉,措之为恶,不措所措,而措所不措。不求所以不措之理,而求所以为措之道;故明 各本讹时 为措,而暗于措,是以不措为拙,以致 各本二字夺 措为工。唯惧隐之不微,唯患匿之不密;故有矜忤之容,以观常人;矫饰之言,以要俗誉。谓永年良规,莫盛于兹;终日驰思,莫窥其外;故能成其私之体,而丧其自然之质也。于是隐匿之情,必存乎心;伪怠之机,必形乎事。若是,则是非之议既明,赏罚之实又笃;不知冒阴 各本作廕 之可以无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无措 《类聚》二十二引作惜。与原钞合,《御览》四百二十九引作情 之可以无患,而恨措 《类聚》引作惜。《御览》仍作情 之不以 《类聚》作巧。张燮本同 ,岂不哀哉!是以申侯苟顺,取弃楚恭 各本讹泰 ;宰嚭耽私,卒享其祸。由是言之,未有抱隐 各本作伪,《类聚》《御览》同 顾私 二字原钞无。据各本及旧校补,《御览》亦无。《类聚》作怀奸。张燮本同 ,而身立清世;匿非 二字《御览》引无 藏情,而信著明名 张燮本作君 者也。是以 各本二字夺 君子既有其质,又睹其鉴;贵夫亮达,布 《类聚》《御览》作希 而存之,恶夫矜吝,弃而远 《御览》作违 之。所措一非,而内愧乎神;贱隐一阙,而外惭其形。言无苟讳,而行无 《御览》作不 苟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 《御览》作立 ,而是非允当。忠感明 《类聚》明下有于字,二张本同。《御览》无。案:明即于之讹衍 天子,而信笃乎万民。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斯非贤人君子,高行之美异 黄汪程张溥本讹冀。《御览》字无 者乎?或问曰:第五伦有私乎哉?曰:昔吾兄子有疾,吾一夕十往省而反,必 各本字夺 寐。自 各本自下有安字 吾子有疾,终朝不往视,而通夜不得眠。若是可谓私乎?非私也?答曰:是非 程本作公,误 也,非私也。夫私以不言为名,公以尽言为称,善以无 各本作名 为体,非以有措为负。今第五 各本第五下有伦字。后放此 显情,是非 案:非字当衍 无私也;矜往不眠,是有非也。无私而有非者,无措之志也。夫言无措者,不齐于必 原作不,据各本改 尽也;言多吝者,不具于不言而已也 各本字无 。故多吝有非,无措有是。然无措之所以有是,以志无所尚,心无所欲,达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抱一而无措,则无私。无非兼有二 程本讹三 义,乃为绝美耳。若非而能言者,是贤于不言之私,非无情以非之大者也。今第五有非而能显,不可谓不公也。所显是非,不可谓有措也。有非而谓私,不可谓不惑;公私之理也。
管蔡论
或问曰:“案记,管蔡流言,叛戾东都。周公征讨,诛以凶逆。顽恶显著,流名千载 各本讹里 。且明父圣兄,曾不能鉴凶恶 各本作愚 于幼稚,觉无良之子弟;而乃使理乱殷之弊民,显荣爵于藩国;使恶积罪成,终遇祸害。于理不通,心所未 黄本作无所 安。愿闻其说。”
答曰:“善哉子之问也。昔文王 各本作武 之用管蔡以实,周公之诛 各本诛下有管蔡二字 以权。权事显,实理 张溥本作事 沉 各本讹沇。注云一作沉 。故令时人全谓管蔡为顽凶,方为吾子论之。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是以文父 各本作王 列而显之;发旦二圣,举而任之;非以情亲而相私也。乃所以崇德礼贤,济殷弊民,绥辅武庚,以兴顽俗,功业有绩,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逮至武卒,嗣诵幼冲,周公践政,率朝诸侯。思光前载,以隆王业。而管蔡服教,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 各本讹疑 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 程本讹夫 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 各本讹福 也。成王大悟,周公显复,一化齐俗,义以断恩;虽内信如心,外体不立,称兵叛乱,所惑者广。是以隐忍授刑,流涕行诛,示以赏罚,不避亲戚。荣爵所显,必钟盛德;戮挞 程本讹捷 所施,必加有罪。斯乃为教之正体,古今之明义也 已上七字各本夺。误为今之朝议四字 。管蔡虽怀忠抱诚,要为罪诛。罪诛已显,不得复理。内必 案:当作心 幽伏,罪恶遂章。幽章之路大殊,故令奕世未蒙发起耳 各本字无 。然论者承 各本作诚 名信行,便谓 各本作以 管蔡为恶;不知管蔡之恶,乃所以令三圣为不明也。若三圣未为不明,则圣不祐恶 各本恶下有而字 任顽凶也。顽凶 各本夺此三字 不容于明 各本讹时 世,则管蔡无取私于父兄,而见任必以忠良,则二叔故为淑善矣。今若本三圣之用明思显,授之实理;推忠贤之暗权,论为国之大纪,则二叔之良,乃显三圣之用也。有 各本字无 以流言之故,有缘 旧校删有字。缘改原 周公之诛,是矣。且周公居摄,邵奭 各本作召公 不悦。推 黄本作惟 此言之 各本字夺 ,则管蔡怀疑,未为不贤,而忠贤可不达权;三圣未为用恶,而周公不得不诛。若此,三圣所用信良,周公之诛得宜;管蔡之心见理。尔乃大义得通,内外兼叙,无相伐负者;则时论亦将释然而大解也。”
明胆论
有吕子 《类聚》十七引子下有春字。案:即因下者字讹衍 者,精义味道,研核 《类聚》作覈 是非。以为人有胆可无 黄汪程张溥本讹乐 明,有明便有胆矣。嵇先生以为明胆殊用,不能相生。论曰:“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钟纯美,兼周外内,无不必 各本作毕。《类聚》同 备。降此已往,盖阙如也。或明于见物,或勇于决断。人情贪廉,各有所止。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兼之者博于物,偏受者守其分。故吾谓明胆异气,不能相生。明以见物 《类聚》作事 ,胆以决断,专明无胆,则虽见不断,专胆无明则 各本字夺 ,违 黄汪程张溥本讹达 理失机。故子家软弱,陷于弑君;左师不断,见逼华臣;皆智及之而决不行也。此理坦然,非所宜 各本讹无疑 滞。故略举一隅,想不重疑。”
吕子曰 三字据二张本加。他本及原钞并无 :“敬览来论,可谓诲 各本作海 亦不加者矣。夫 各本字无 折理贵约而尽情,何尚浮秽而迂诞哉?今子之论,乃引浑元以为喻,何辽辽而坦谩也。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汉之贾生,陈切直之策,奋危言之至。行之无疑,明所察也。忌作赋,暗所惑也。一人之 原钞字无。据各本加 胆,岂有盈缩乎?盖见与不见,故行之有果否也。子家左师,皆愚惑浅弊,明不彻达,故惑于暖昧,终丁祸害。岂明见照察而胆不断乎?故霍光怀沉勇之气,履上将之任,战乎王贺之事。延年文生,夙无武称,陈义奋辞,胆气凌云,斯其验与。及于期授首,陵母伏剑,明果之俦 黄汪本作畴 ,若此万端,欲详而载之,不可胜言也。况有睹夷途而不敢投足,阶云路而疑于迄泰清者乎?若思弊 案:当作愚蔽 之伦为能,自托幽昧之中,弃身陷阱之间,如盗跖窜躯 各本作身 于虎吻,穿窬先首于沟渎,而暴虎冯河,愚 张燮本讹果 敢之类,则能有之。是以余谓明无胆,无胆能偏守,易了之理,不在多喻。故不远引烦 各本作繁 言。若未反三隅,犹复有疑,思承后诲,得一骋辞。”
“夫论理情性 各本作性情 ,折 程本作析 引异同,固当 各本字夺 寻所受之终始,推气分之所由。顺端极末,乃不悖耳。今子欲弃置浑元,捃摭所见,此为好理纲 案:当作网。旧校改节,非 目,而恶持纲领也。本论二气不同,明不生胆,欲极论之,当令一人播无刺讽 二字依旧校。各本同 之胆,而有见事之明。故当有不果之害。非中人血气,无之而复,资之以明,二气存一体,则明能运胆,贾谊是也。贾谊明胆,自足相经,故能济事。谁言殊无胆,独任明以行事者乎?子独自作此言,以合其论也。忌暗惑,明所不周,何害于胆乎 各本乎下有明字。旧校亦加 ?既已 各本作以 见物,胆能行之耳。明所不见,胆当何断?进退相扶,何谓盈缩?就如此言,贾生陈策,明所见也;忌作赋,暗所惑也。尔为明彻于前,而暗惑于后?明 各本字夺。旧校亦删 有盈缩也;苟明有进退,胆亦何为不可偏乎?子 黄本讹孑 然霍光有沉勇,而战于废王,此勇 各本二字夺 有所挠也。而子言一人胆,岂有盈缩,此则是也。贾生暗,明有所塞也。光惧废立,勇有所挠也。夫唯至明能无所惑,至胆 已上七字各本夺 能无所亏尔 各本作耳 。自非若此,谁无弊损乎?但当总有无之大略,而致论之耳。夫物以实见为主,延年奋发,勇义凌云,此则胆也。而云夙无武称,此为信宿称而疑成事也。延年处议,明所见也。壮气腾厉,勇之决也。此足以观矣。又子言 各本作子又曰 :明无胆 各本重有无胆二字 能偏守。案子之言,此则有专胆之人,亦为胆,特自一气明 各本字无 矣。夫 各本字无 五才存体,各有所生。明以阳曜,胆以阴凝。岂可谓有阳而生阴,可无阳邪?虽相须以合德,要自异气也。凡余杂说,于期陵母暴虎云云,万言一致 各本作致一 ,欲以何明邪?幸更详思,不为辞费而已 各本有矣字 。”
第七卷自然好学论张叔辽作 附 此四字原钞灭尽。今从旧校。各本张辽叔在自字上。无作字
夫喜、怒、哀、乐、爱、恶、欲、惧,人情 黄本字无 之有也。得意则喜,见犯则怒,乖离则哀,听和则乐,生育则爱,违好则恶,饥则欲食,逼则恐 各本作欲 惧。凡此八者,不教而能;若论所云,即自然也。腥臊未化,饮血茹毛,以充其虚;食之始也。加 各本讹茹 之火齐,糁以兰橘;虽所未尝,尝必美之;适于口也。蒉桴土鼓,抚腹而吟;足之蹈之,以娱其喜;乐之质也。加之管弦,杂以羽毛;虽所未听,察之必乐;当其心也。民生也直,聚而勿教,肆心触意,八情必发。喜必欲与,怒必欲罚,无爪牙以奋其威,无爵赏以称其惠。爱无以奉,恶不能去。有言之且 四字疑当为古言云三字。且即下苴之坏字。旧校及各本作曰,非 ,苴竹菅蒯,所以表哀。沟池阻崄 各本二字到 ,所以宽惧,弦木剡金,所以解愤。丰财殖货,所以施与。苟有肺肠,谁不欣然貌悦心释哉?尚何假于食胆蜚,而嗜昌蒲葅也?且昼坐夜寝,明作暗息;天道之常,人所服习。在于幽室之中,睹烝烛之光;虽不教告,亦皦 各本作皎 然喜于所见也。不以尚 各本作向非 有白日,与比朱门,旦则复晓,不揭 字从旧校。各本同 此明而减其欢也。况以长夜之冥,得照太阳,情变郁陶,而发其蒙也。故以为难事以末来,而情以本应。即使六艺纷华,名利杂诡,计而后 原讹杂。旧校及各本作复。亦非。今据后文改正 学,亦无损于有自然之好也。
难自然好学论
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昔 各本字无 鸿 各本作洪 荒之世,大樸 各本作朴 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 各本二字到 。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 黄本作其 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 原作一。依各本改 途,故奔骛而不觉。是以贪生之禽,食园池之粱菽。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积学明经,以代稼穑。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以 各本作而 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固知 二字各本作故 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则鸟不毁 疑聚字之讹。旧校于下加类字,甚非 以求驯,兽不群 旧校于上加弃字,使与意改之毁类为对文,甚非 而求畜;则人之真性,无为正 当作不 当;自然耽此礼学矣。论又云:嘉肴珍膳,虽未所尝,尝必美之;适于口也。处在暗室,睹烝烛之光,不教而悦得于心。况以长夜之冥,得照太阳,情变郁陶,而发其蒙 原作矇。据各本及上文改 。虽事以末来,情以本应,则无损于自然好学。难曰:夫口之于甘苦,身之于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今子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学,则恐似是而非之议,学如一粟之论,于是乎在也。今子立六经以为准,仰仁义以为主,以规矩为轩乘 张燮本作冕。他本作驾 ,以讲诲为哺乳;由其途则通,乖其路则滞。游心极视,不睹其外;终年驰骋,思不出位。聚族献议,唯学为贵。执书擿 张燮本作摘 句,俯仰咨嗟。使服膺其言,以为荣华。故吾子谓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耳。今若以明 黄汪本字阙,程本作塾,二张本作讲 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弃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俗语云:乞儿不辱马医,若遇上古 各本讹有 无文之治 各本讹始 ,可不学而获安,不懃 各本作勤 而得志;则何求于六经,何欲于仁义哉?以此言之:则今之学者,岂不先计而后学邪?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子之云云,恐故得昌蒲葅耳。
第八卷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上 各本无此二字。旧校亦删
夫善求寿强者,必先知夭 各本作灾。旧校同。案:夭疾与寿强为对文。原钞于义为长 疾之所自来,然后其至可防也。祸起于此,为防于彼;则祸无自瘳矣。世有安宅,葬埋,阴阳,度 原作步。据各本及旧校改 数,刑德之忌,是何所生乎?不见性命,不知祸福也。不见故妄求,不知故干 程本讹于 幸。是以善执生者,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所来。故求之实,而防之信,夫多饮而走,则为澹支;数行而风,则为养 各本作痒 毒;久居于湿,则要疾偏枯;好内不怠,则昏丧女疾 各本讹文房 。若此之类,灾之所以来,寿之所以去也。而掘墓 各本作基 筑室 各本作宅 ,费日苦身以求之,疾生于形,而治加于土木,是疾无道瘳矣 各本字无 。诗云 各本作曰 :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者,匪避谤议而为义然也;盖知回匪所求福也;故寿强。专 程本讹传 气致柔,少私寡欲,直行情性之所宜,而合于养生之正度。求之于怀抱之内,而得之矣。尝有不知蚕者,出口动手,皆为忌祟;不 张燮本讹既 得蚕滋 原作丝。今正各本丝下仍有滋字,非 甚,为忌祟滋多;犹自以犯之也。有教之知蚕者,其颛于桑火寒暑燥湿也,于是百忌自息,而为 原钞字无 利十倍。何者?先不知所以然,故忌祟之情繁;后知所以然者 各本字无 ,故求之之 原钞字无。据各本加 术正。故忌祟常 各本字无 生于不知,使知性命犹知 各本作如。非 蚕,则忌祟无所立矣。多食不消,含黄丸而筮祝 程本讹记 谴祟,或从乞胡求福者,凡人 各本人下有皆字 所笑之。何者?以智能达 原作迁。据各本改 其无祸也。胡忌祟举生于不知,由知者言之,皆乞胡也。设为三公之宅,而令 《御览》一百八十引作命 愚民居之,必不为三公,可知也。夫寿夭之不可求,甚于贵贱。然则择百年之宫,而望殇子之寿;孤逆魁罡 各本作冈,《御览》作忌 ,以速彭祖之夭;必不几 二字《御览》作诬 矣。或曰:愚民必不得久居公侯宅。然则果无宅 五字原夺。据各本加 也,是性命自然,不可求矣。有贼方至,不疾逃,独安须臾,遂为所虏。然则避祸趣 程张燮本作趋。旧校同 福,无过缘理。避贼之理,莫如速逃,则斯善矣。养生之道,莫如先知 二字从旧校。各本同 ,则为尽矣。夫避贼宜速章章然,故中人不难睹;避祸之理冥冥然,故明者不易见;其于理动,不可妄 原钞作妖。各本作要。今以意正 求,一也。孔子有疾,医 医下原有监字。旧校作者。案:即因医字讹衍也。今除去。各本亦无 曰:子居处适也,饮食药也,有疾天也,医焉能事?是以知命不忧,原始要 各本作反 终,遂知死生之说。夫时日谴祟,古之盛王无之,而季王之所好听也。制寿宫而得夭短,求百男而无立嗣,必占不启之陵,而陵不宿草。何者?高台深宫,以隔寒暑;靡色厚味,以毒其精;亡之于实,而求之于虚;故性命不遂也。或曰:所问之师不工,则天下无工师矣。夫一棲 《御览》一百十八引作同栖 之鸡,一阑 原作兰,今正。各本作栏。下诸阑字放此 之羊,宾至而有死者,岂居异哉?故命有制也。知命者则不滞于俗矣。若许负之相,条侯英布之黥而后王,彭祖三百 各本作七百。旧校同。下诸三百字放此 ,殇子之夭,是皆性命也。若相宅质居,自东徂西,而得反此,是灭性命之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立丘而观居 各本立下有高字,观下有民字,旧校亦加 ,则知伯 疑徂之讹。各本作曰 东西非祸福矣。若乃忘地道之博岂 各本作爽塏 ,而心 各本作立 制于帷墙,则所见滋褊。从达者观之,则 字惟张燮本有。他本俱无。黄本亦有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简矣。天地易简,而惧以细苛,是更所以为逆也。是以君子奉天明而事地察,世之工师,占成居则验,使造新则无征。世人多其占旧,思 各本作因 求其造新,是见舟之行于水,而欲推之于陆,是不明数也。夫旧新 各本讹断 之理,犹卜筮也。夫凿龟数筴,可以知吉凶;然不能为吉凶。何者?吉凶可知,而不可为也。夫先筮吉卦,而后名之无福,犹先筑利宅,而后居之无报也。占旧居以谴祟则可,安新居以求福则不可。即 各本作则 犹卜筮之说耳。俗有裁衣种谷,皆择日,衣者伤寒,种者失泽。凡火流寒至,则当 黄本字无 授衣;时雨既降,则当下种。贼方至,则当疾走。今舍实趣虚,故三患随至。凡以忌祟治家者,求富 各本作福 而其极皆贫。故有“知星宿,衣不覆”之谚。古言无虚,不可不察也。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原作《难摄生中》。依各本及旧校改
夫神祗遐远,吉凶难明。虽中人自竭,莫得其端,而易以惑道。故夫子寝答于来问,终慎神怪而不言。是以吉人 各本作古人。下诸吉人字放此 显仁于物,藏用于身。知其不可,众所共非,故隐之,彼非所明也。吾无意于庶几,而足下师心陋见,断然不疑。系决如此,足以独断。思省来论,旨多不通。谨因来言,以生此难。方推金木,未知所在,莫有食治。世无自理之道,法无独善之术。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礼乐政刑,经常外事,犹有所疏;况乎幽微者邪?纵欲辩明神微,袪惑 程本讹感 ,起滞,立端,以明所由 黄汪二张本由下空一字。程本作立。盖意加 ;断以检 各本检下有其字 要,乃为有徴 黄汪二张本作□微。程本作阐微。俱误 。若但撮提群愚 黄汪二张本愚下空二字。程本作不察。亦意加 ,蚕种忿而弃之,因谓无阴阳吉凶之理,得无似噎而怨粒稼,溺而责舟楫者邪?
论曰:百年之宫,不能令殇子寿;孤逆魁罡,不能令彭祖夭。又曰:许负之相,条侯英布之黥而后王,皆性命也。应曰:此为命有所定,寿有所在。其 各本字无 祸不可以智逃,福不可以力致。英布畏痛,卒罹刀锯。亚夫忌馁,终有饿患,万事万物,凡所遭遇,无非相命也。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即如所论,虽慎若曾颜,不得免祸。恶若桀跖,故当昌炽。吉凶素定,不可推移。则古人何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履信思顺,自天祐之?必积善而后福应,信著而后祐来;犹罪之招罚,功之致赏也。苟先积而后受报,事理所得,不为暗自遇之也。若皆谓之是相,此为决相命于行事,定吉凶于智力,恐非本论之意。此又吾之所疑也。又云:多食不消,必须黄丸。苟命自当生,多食何畏?而服良药?若谓服药是相之所一,宅岂非是一邪?若谓虽命犹当须药自济;何知相不须宅以自辅乎?若谓药可论而宅不可说,恐天下或有说之者矣。既曰寿夭不可求,甚于贵贱;而复曰善求寿强者,必先知夭 各本作灾,非 疾之所自来,然后可防也。然则寿夭果可求邪?不可求也?既曰彭祖三百,殇子之夭,皆性命自然;而复曰不知防疾,致寿去夭;求实于虚,故性命不遂。此为寿夭之来,生于用身,性命之遂,得于善求。然则夭短者,何得不谓之愚?寿延者,何得不谓之智?苟寿夭成于愚智,则自然之命不可求之论,奚所措之?凡此数事 各本作者 ,亦雅论之矛戟 惟程荣本与此合。他本俱作楯非 矣。
论曰:专气致柔,少私寡欲;直行情性之所宜,而合养生之正度。求之于怀抱之内,而得之矣。文曰:善养生者,和为尽矣。诚哉斯言!匪谓不然。但谓全生不尽此耳。夫危邦不入,所以避乱政之害。重门击柝,所以备 各本作避 狂暴之灾。居必爽垲,所以远气 各本作风 毒之患。凡事之在外能为害者,此未足以尽其数也。安在守一和 黄汪程本作利 而可以为尽乎?夫专静寡欲,莫过 各本作若 单豹,行年七十,而有童孺之色。可谓柔和之用矣。而一旦为虎所食,岂非恃内而忽外邪?若谓豹相正当给厨 二张本作虎 ,虽智不免,则寡欲何益?而云养生可得?若单豹以未尽善而致灾,则辅生之道,不止于一和。苟和 二字原夺。据各本补 未足保生,则外物之为患者,吾未知其所济 各本作齐 矣。
论曰:师占成居则有验,使造新则无征。请问占成居而有验者,为但占墙屋邪?占居者之吉凶也?若占居者而知盛衰,此自占人,非占成居也。占成居而知吉凶,此为宅自有善恶,而居者从之。故占者观表,而得内也。苟宅能制人使从之 已上十七字各本夺 ,则当吉之人,受灾于凶宅;妖逆无道,获福于吉居。尔为吉凶之致,唯宅而已?更令 原作全。依各本改 由人也,新便无征邪?若吉凶故当由人,则虽成居,何得而后 各本作云 有验邪?若此,果可占邪?不可占也?果有宅邪?其无宅也?
论曰:宅犹卜筮,可以知吉凶,而不能为吉凶也。应曰:此相似而不同。卜者吉凶无豫,待物而应,将来之兆 各本讹地 也。相宅不问居者之贤愚,唯睹已然。有传者,已成之形也。犹睹龙颜,而知当贵。见纵理,而知当饿 旧校于下加死字。各本亦有。而无当字 。然各有由,不为暗中也。今见其同于得吉凶,因谓相宅,与卜不异,此犹见琴而谓之箜篌,非但不知琴也。纵如论宅与卜同,但能知而不能 四字原夺。据各本加 为,则吉凶已成,虽知何益?卜与不卜,了无所在;而吉人将有为,必曰问之龟筮吉,以定所由差,此岂徒也哉?此复吾之所疑也。武王营周,则云考卜唯王,宅是镐京。周公迁邑,乃卜涧,终惟洛食。又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古人修之,于昔如彼;足下非之,于今如此。不知谁定可从?
论曰:为三公宅,而愚民必不为三公,可知也。或曰:愚民必不得久居公侯宅。然则果无宅也?应曰:不谓吉宅,能独成福,但谓君子既有贤才,又卜其居,顺履 二字各本作复顺 积德,乃享元吉。犹夫良农既怀善艺,又择沃土,复加耘耔,乃有盈仓之报耳。今见愚民不能得福于吉居,便谓宅无善恶,何异睹种 各本作田 者之无十千,而谓田无壤塉邪?良田虽美,而稼不独茂;卜宅虽吉,而功不独成。相须之理诚然,则宅之吉凶,未可惑也。今信征祥,则弃人理之所宜;守卜相则绝阴阳之凶吉 各本二字到 ;持智 原钞字夺。据旧校加。各本作知 力则忘天道之所存;此何异识时雨之生物,因垂拱 程本讹持 而望嘉谷乎?是故疑怪之论生,偏是之议兴,所托不一,乌能相通?若夫兼而善之者,得无半非冢宅邪。
论曰:时日谴祟,古盛王无之,季王之所好。听此言善矣,顾其不尽然。汤祷桑林,周公秉圭,不知是谴祟非也?吉日惟戊,既伯既祷,不知是时日非也?此皆足下家事,先师所立,而一朝背之,必若汤周未为盛王,幸更思 各本作详 之。又当校 各本字夺。旧校亦删 知二贤,何如足下邪?
论曰:贼方至,以疾走为务;食不消,以黄为先。子徒知此为贤于安须臾,与求乞胡;而不知制贼病于无形,事功幽而无跌也。夫救火以水,虽自多于抱薪,而不知曲突之先物也 各本作矣 。况乎天下微事,言所不能及,数所不能分?是以古人存而不论,神而明之,遂知来物。故能独观于万化之前,收功于大顺之后。百姓谓之自然,而不知所以然。若此,岂常理之所逮邪?今形象著明,有数者,犹尚滞之;天地广远,品物多方,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也。今执避贼消谷 四字各本作辟谷 之术,谓养生已备,至理已尽;驰心极观,齐此而还,意所不及,皆谓无之。欲据所见,以定古人之所难言,得无似蟪蛄之议冰雪邪?欲以所识 识下当夺六字。黄汪二张本作而□□□之所。程本而下作求今人。旧校作决古人。盖皆意补 弃,得无似戎 原作终。据各本改 人问布于中国,睹麻种而不事邪?吾怯于专断,进不敢定祸福于卜相,退不敢谓家无吉凶也。
第九卷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中 各本无此二字。旧校亦删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孝 原钞字无。据各本加 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其立本有如此者。子贡称: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仲由问神,而夫子不答。其饬 各本讹抑。旧校同 末有如彼者。是何也?兹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人谋鬼谋,以成天下之亹亹也。是以墨翟著《明鬼》之篇,董无心设《难墨》之说。二贤之言,俱不免于殊途而两惑。是何也?夫甚有之则愚,甚无之则诞。故二 各本讹三。惟张燮本与此合 子者,皆偏辞也。子之言神,将为彼邪?唯吾亦不敢明也。夫私神立,则公神废;邪忌设,则正忌丧;宅墓占,则家道苦;背向繁,则妖心兴。子之言神,其为此乎?则唯吾之所疾争也。夫苟 各本讹苟大 获其类,不患微细。是以面边 各本作见瓶 水而知天下之寒,察旋机而得日月之动。足下细蚕种之说,因忽而不察;是噎溺未知所在,亦莫便 各本作辨。非 有舟稼也。
夫命者,所禀之分也。信顺者,成命之理也。故曰:“君子修身以俟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何者?是天遂之实宝 各本无实字。案:有者是也。宝即实之讹衍,当删 也。犹食非命,而命必胥食。是 各本字无 故然矣。若 原钞字无。据各本加 吾论曰:居殆 黄本作怠 行逆,不能令彭祖夭;则足下举信顺之难是也。论之所说,信顺既修,则宅葬无贵 《续古文苑》作实 。故譬之寿宫无益殇子耳。足下不云:殇子以宅延,彭祖亦以宅寿,寿夭之说,使之灼然。若信顺之遂期,殆逆之夭性,而徒曰天下或有能说之者,子而不言,谁与能之?夫多食伤性,良药已病;是相之所一也。诬彼实此,非所以相证也。夫寿夭不可求之宅,而可得之和 旧校作利 。故论有可 各本字无 不知。是 各本字阙。上有之字 足下忘于意,而责于文;抑不本也 各本作矣 。难曰: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今论命者,当辨有无,无疑众寡也。苟一人有命,则万千皆一也。若使此不得系命,将系宅邪?则唐虞之世,宅何同吉?长平之卒,居何同凶?亦复吾之所疑也。难曰:事之在外,而能为害者,不以数尽。单豹恃内 各本内下有而字 有虎害 各本字无 。按足下之言,是豹忘所宜惧,与惧所宜忘。故张毅修表,亦有内热之祸。虽内外不同,钧其非和,一睹 各本作曙 失之,终身弗复,是亦虎随其后矣。夫谨于邪者慢于正,详于宅者略于和。走 程本作卜。他本阙 以为先,亦非齐于所称也。今足下广之,望之久矣。
元、亨、利、贞,卜之吉繇,隆准龙颜,公侯之相者,以其数所遇,而形自然,不可为也。使准颜可假,则无相。繇吉可为,则无卜矣。今设为吉宅而幸福报,譬之无以异假颜准而望公侯也。是以子阳镂掌,巨君运魁,咸无益于败亡。故吾以无故而居者可占,何惑象数之理也。设吉而后居者不可,则何 原钞字无。依各本及旧校加 假为之说也。然则非宅制人,人实征宅邪?其无宅也?似未思其本耳 原钞字无。依各本及旧校加 。猎夫从林,其所遇者,或禽,或虎,遇禽所吉,逢虎所凶。而虎也,善卜可以知之耳。是故知吉凶,非为吉凶也。故其称曰,无远迩 各本作近 幽深,遂知来物。不曰:遂为来物矣。然亦卜之尽 各本于此有盖字。案:即因上尽字讹衍也。旧校亦加。非 理,所以成相命者也。至乎卜世与年,则无益于周录矣。若地之吉凶,有虎禽之类,然则 各本字夺。旧校亦删 此地苟恶,则当所往皆凶。不得以西东有异,背向不同,宫姓无害,商则为灾。福德则吉至,刑祸则凶来也。故《诗》云:“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古之营居,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缘人理以从事,如此之著 四字各本作以此议之。旧校亦改 。即知无太岁 旧校于此加与字,未详所本。各本俱无 刑德也。若修古无违,亦宜吾论 各本论下有如字 无所 各本所下空一字 ,不知谁从?难曰:不谓吉宅能独成福,犹夫良农既怀善艺,又择沃土,复加耘耔,乃有盈仓之报。此言当哉!若三者能修,则农事毕矣。若盛 各本盛作或尽 以邪用,求之于虚,则宋人所谓予助苗长,败农之道也。今以冢宅喻此,宜何比邪?为树艺乎?为耘耔也?若三者有比,则请事后说。若其无征,则愈见其诬矣。今卜相有征如彼,冢宅无验如此。非所以相半也。
按书:周公有请命之事,仲尼非子路之祷。今钧圣而钧疾,何事 各本事作是非二字 不同也?故知臣子之情 各本作心 ,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 黄本作皃,下诸貌字同 者耳 各本字无 。故于臣弟则周公请命,亲其身,则尼父不祷。足下是 各本字夺 图宅,将为礼邪 各本作也 ?其为实矣 各本作也 。为礼则事异于古,为实则未闻显理。如是未得,吾所 各本所下有以字 为遗,而足下失所愿矣。至时日先王所以诫不怠,而劝从 黄汪程张溥本讹徒 事耳。俗之时日,顺妖忌而逆事理。时名虽同,其用适反。以三 当作二。各本俱误 贤校君,愈见其合,未知所异也。
难曰: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此较通世之常滞也。然智所不知,不可以妄求;智所能知,恶其以学哉?故古之君子,修身 原钞字夺。据旧校加。各本空阙 择术,成性存存,自尽焉而已矣。今处 各本作据 足下所言,在所知邪?则可辨也。所不知邪?则妄求也。二者宜有一于此矣。夫小知不及大知,故常 各本字夺 乃反于有。无为有者,亦蟪蛄矣。子尤吾之验于所齐,吾亦惧子游非其域,傥有忘归之累也。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原作《答释难曰》。依各本及旧校改
夫先王垂训,开制 各本讹端 中人,言之所树 黄本作 。贤愚不违,事之所由。古今不忒,所以致教也。若夫机神玄妙 各本作玄机神妙。无夫字 ,不言之化,自非至精,孰能与之?故善求者,观物于微,触类而长,不以己为度也。案如所论,甚有则愚,甚无则诞。今使小有,便得不愚邪?了无乃得离之也?若小有则不愚,吾未知小有其所限止也。若了无乃得离之,则甚无者,无为谓之诞也。又曰:私神立,则公神废。然则唯 各本字无 恶夫私之害公,邪之伤正,不为无神也。向墨子立公神之城 各本作情 ,状不甚有之说,使董生托正忌之途,执不甚无之言,二贤雅趣 二字从旧校 ,可得合而一,两无不失邪?今之所辨,欲求实有实无,以明自然不诡 字从旧校 ;持论有工拙,议教有精粗也。寻雅论之指,谓河洛不神 各本作诚 ,借助鬼神,故为之宗庙,以神其本。不答子贡,以救其 各本救作求。旧校同。案:难中云子贡称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仲由问神而夫子不答,其饬末有如彼者云云。则救当作敕。下有末字 然,则足下得不为托心无神鬼 各本作鬼□,下同 ,齐契于董生邪?而复顾 各本讹显 古人之言,惧无鬼神之弊;貌与情乖,立从公废私之论,欲弥缝两端,使不愚不诞,两讥 各本讹机 董墨。谓其中央,可得而居?恐辞辨虽巧,难可俱通。又非所望于核论也。故吾谓古人合德天地,动应自然,经世所立,莫不有征。岂匿设宗庙,以期 当作欺 后嗣?空借鬼神,以罔 各本作 将来邪?足下将谓吾与墨不殊,今不辞同有鬼,但不偏守一区,明所当然,使人鬼同谋,幽明并济。亦所以求衷,所以为异耳。
论曰:圣人 各本二字夺 钧疾,而祷不同,故于臣弟,则周公请命;亲其身,则尼父不祷。所谓礼为情貌者也。难曰:若于臣子,则宜修情貌。未闻舜禹,有请君父也。若于身则否,未闻武王阏祷之命也。汤祷桑林,复为君父邪?推此而言,宜以祷为益,则汤周用之;祷无所行,则尧孔 各本作孔子 不请。此其殊途同归,随时之义也。又曰:时日先王所以诫不怠,而劝从事。足下前论云:时日非盛王所有,故吾问惟戊之事。今不答惟戊果是非,而曰所以 各本字夺 诫劝,此复两许之言也。纵令惟戊尽于诫劝,寻论案名,当言有日邪?无日也 各本作邪 ?又曰:俗之时日,顺妖忌而逆事理。案:此言为 各本作以 恶夫 程本讹天 妖逆,故去之,未为盛王了无日也。夫时日用于盛世,而来代袭以妖惑;犹先王制雅乐,而季世继以淫哇也。今忿 各本作愤 妖忌,因欲去日;何异恶郑卫,而灭韶武邪?不思其本,见其所弊,辄疾而欲除;得不为遇噎溺而迁怒邪?足下既已善卜矣。乾坤有六子,支干有刚柔;统以阴阳,错以五行,故吉凶可得,而时日是其所由。故古人顺之。焉有善其流,而恶其源者;吾未知其可也。至于河洛宗庙,则谓匿而不信。类祃祈祷,则谓伪而无实。时日刚柔,则谓假以为劝。此圣人专造虚诈,以欺天下。匹夫之谅,且犹耻之。今议古人,得无不可乃尔也?凡此数事,犹陷于 原钞字无。据各本及旧校加 诬妄。冢 原作家。据各本及旧校改 宅之见伐,不亦宜乎?前论曰:若许负之相条,侯英布之黥而后王;一阑之羊,宾至而有死者;皆 黄本字无 性命之自然也。今论曰:隆准龙颜,公侯之相,不可假求。此为相命,自有一定。相所当成,人不能坏;相所当败,智不能救。陷当 各本讹常 生于众险,虽可惧而无患;抑当贵于厮养,虽辱贱而必尊。薄姬之困而后昌,皆不可为不可求,而暗自遇之。全相之论,必当若此。乃一途得通,本论不滞耳。吾适以信顺为难,则便曰信顺者,成命之理,必若所言。命以信顺成,亦以不信顺败矣。若命之成败,取足于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于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若信顺果成相命,请问亚夫由几恶以 各本作而 得饿?英布修何德以致王?生羊积几善而 各本作以 获存?死者负何罪以逢灾邪?既持相命,复惜 旧校作借 信顺。欲饰二论,使得并通 程本讹遇 ;恐似矛楯无俱立之势,非辩言所能两济也。
论曰:论相命当辨有无,无疑众寡。苟一人有命,则长平皆一矣。又曰: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吾谓不 原钞字无。各本同。今据旧校加 知命者,偏当无不顺 疑当作惧 ,乃畏岩墙。知命有在,立之何惧?若岩墙果能为害,不择命之长短,则知与不知,立之有祸,避之无患也。则何知白起非长平之 程本讹曰 岩墙,而云千万皆命,无疑众寡邪?若谓长平虽同于岩墙,故是相命宜值之,则命所当至,期于必然,不立之诫,何所施邪?若此果有相邪?无相 各本三字夺 也?此复吾之所疑也。又曰:长平不得系于命,将系宅邪?则唐虞之世,宅何同吉?吾本疑前论,无非相命,故借长平卒 各本字夺 之异同,以难相命之其 各本字无 必然。广求异端,以明事理。岂必吉宅,以质之邪?又前论已明吉宅之不独行,今空抑此言,欲以谁难?又曰:长平之卒,宅何同凶?苟泰同足以致,则足下嫌多,不愚于吾也 已上十六字各本作苟大同足,嫌足下愚于吾也 。适至守相,便言千万皆一校之以 黄汪二张本作以至 理,负情之对,于是乎见。既虚立吉凶字 句绝。各本字讹宅。又夺凶字 ,冀 各本字夺 而无获,欲救相命,而情以难显;故 各本故下空一字。张溥本作云 如此可谓善战 善字从旧校。各本同。案:疑当作矛戟。旧校及刻本俱误 矣。
论曰:卜之尽 各本有盖字。旧校亦加。案:不当有也,说见上 理所以成相命者也。此复吾所疑矣。前论既 各本字夺。程本有 以相命为主,而寻益以信顺,此一离娄也,今复以卜成之。成命之具三,而犹不知相命,竟须几个为足也?若唯信顺,于理尚少。何以谓成命之理邪?若是相济,则卜何所补于卜,复曰成命邪?且冒一诸错 五字疑衍。各本无 ,请问卜之成命,使单豹行卜,知将命 各本字无 有虎灾,则隐于 各本作居 深宫,严备自卫,若虎犹及之,为卜无所益也。若得无恙,为相败于卜 已上九字各本夺 ,何云成相邪?若谓豹卜而得脱,本自 各本字夺 无厄虎相也。卜为妄语,急在蠲除 四字各本作矣。旧校同 。若谓凡有所 各本字无 命,皆当由卜乃成,则世有终身不卜者,皆失相夭命邪?若谓卜亦相也,然则卜是相中一物也;安得云以成相邪?若此,不知卜筮,故当与相命通,相成为一 各本字夺 ,不当各自
行也。
论曰:无故而居可占,犹龙颜可相也。设为吉宅而后居,而望 各本作以幸 福报,无异假颜准而望公侯也。然则人实征宅,非宅制人也。案如所言,无故而居可占者,必谓当吉之人,瞑目而前,推遇任命,以暗营宅,自然遇吉也。然则岂独吉人?凡有命者,皆可以暗动而自得。正是前论,命有自然,不可增减者也。骤以可为之信顺卜筮,成不可增减 汪本讹堿 之命矣,奚独居 黄汪二张本作禁 可为之宅,今不善相 四字各本作不尽相命 ,唯有暗作,乃是真宅邪?若暝目可以得相,开目亦无以 各本作所 加也。智者愈当识 各本讹职 之。周公营居,何故踌躇于涧瀍?问龟筮而食洛邪?若龟筮果有助于为宅,则知暗作可有不尽善之理矣。苟暗作有不尽,则不暗岂非求之术邪?若必谓龟筮不能善 各本作尽 相于暗往,想亦不失相于考卜也。则卜与不卜,为与不为 四字原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皆期于自得。自得苟全,则善卜 黄本作占 者所遇当识,何得无故则能知,有故则不知也?今疾夫设为比之假颜 句绝。各本此九字讹夺为贞宅之异假颜。旧校亦改。非 。贵夫无故,谓之贞宅 句绝。各本谓讹识。又夺下二字 。然 原钞字无。各本同。今依旧校加 贞宅之与设,为其形不异 各本字夺 ,同以功成,俱是吉宅也。但无故为设贞,有故为设宅 已上七字各本讹夺为贞宅二字。旧校亦改。非 。贞宅 二字原夺。依各本及旧校加 授吉于暗遇,设为减福于用知耳 各本作尔 。然则吉凶之形,故自有理。可以有 各本作为 故而得,故前论有占成之验也。然则占成之形,何以言之?必 各本有遂字,疑衍 远近得宜,堂廉有制,坦然殊观,可得而别,利人以福,故谓之吉。害人以祸,故谓之凶。但公 程本讹分 侯之相,暗与吉会耳 各本作尔 。然则宅与性命,虽各一物;犹农夫良田,合而成功也。设公侯迁后,方乐其吉,而往居之;吉宅岂选贤 各本作能 而后纳,择善而后福哉?苟宅无情于择贤,不惜吉于设为,则屋不辞人,田不让耕,其所以为吉凶厚薄 旧校除此二字。各本有 ,何得不钧?前吉者不求而遇,后闻吉而往,同于居吉宅,而有求与不求矣。何言诞而不可为邪 各本作也 ?由此 各本作是 言之:非从人而征宅 案:当重有宅字 ,亦成人,明矣。若挟颜状,则英布黥相,不减其贵,隆准见劓,不减公侯。是知颜准 四字原钞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是公侯之标识,非所以为公侯 各本侯下有质字。旧校亦加。案:有者盖衍 也。故标识者,非 原钞字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公侯质也。吉 各本此下衍名字 宅字 原讹宇。各本同。今正 与吉者,宅实也。善宅 各本二字夺。旧校亦删 无吉征而字 各本讹自 吉 各本字夺 宅,以征假见难可也;若以非质之标识,难有征之吉宅,此吾所不敢许也。子阳无质而镂其掌,即知当字长耳。巨君篡宅而运其魁,既偏恃之祸,非所以为难也。至公侯之命,禀之自然,不可陶易。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 原钞字夺。据张溥本加。程本作陶。他本阙 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黼黻芳华所以助,则 案:当误,程本作美。他本阙 吉宅 当夺一字。程本作善。他本阙 家所以成相。故世无作 各本字夺 人方,而有卜宅说 各本字夺 。是以知人宅不可相喻也。安得以不可作之人,绝可作之宅邪?至刑德皆同此自一家,非本论占成居而得吉凶者也。且先了此,乃议其余。
论曰:猎夫从林,所遇或禽,或虎,虎凶禽吉。卜者筮而知之;非能为。安知所言地之善恶,犹禽吉虎凶,猎夫先筮,故择而从禽。如择居,故避凶而从吉,吉地虽不可 案:当有一可字。原钞及各本俱夺 为,而可择处。犹禽虎虽不可变,而可择从。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邪?又云:地之吉凶,有若禽虎,不得宫姓则无害,商则为灾也。案此为怪所不解,而以为难。似未察宫商之理也。虽此地 各本讹理 之吉,而或长于养宫,短于毓商。犹良田虽美,而稼有所宜。何以言之?人姓有五音,五行有相生,故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人诚有之,地亦宜然。故古人仰准阴阳,俯协刚柔,中识性理,使三才相善,同会于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则比弦不动;声同,则虽远相应。此事虽著,而犹莫或识。苟有五音,各有宜土 当作五 ,气有相生,则人宅犹禽虎之类,岂可见宫商之不同,而谓 黄汪二张本谓下有之字 地无吉凶也?
论曰:天下或有能说之者,子而不吉,谁与能之?难曰:足下前论已 各本讹以 云:有能占成居者,此即能说之矣。故吾曰:天下当有能者。今不求之于前论,而复责吾难之于能言,亦当知冢宅有吉凶也。又曰:药之已病,为一也实;而宅之吉凶,为一也诬。既曰:成居可占,而复曰诬 黄汪本字阙。程本作妄 邪?药之已病,其验交 原讹又,各本同。今正 见;故君子信之。宅之吉凶,其报赊遥;故君子疑之。今若以交赊为虚实 各本字夺 ,则恐所以求物之地鲜矣。吾见沟浍不疑江海之大,睹丘陵则知有泰山之高也。若守药则弃宅,见交则非赊;是海人所以终身无山,山客白首 各本白误曰。夺首字 无大鱼也。
论曰: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此较通世之常滞。然智所不知 已上十四字各本夺 ,不可以妄求 各本作论 也。难曰:智所不知,相必 二字原钞作想。据各本改 亦未知也。今暗许便多于所知者,何邪?必生于本谓之无,而强以验有也。强有之验,将不盈于数矣。而并所成验者,谓之多于所知尔 各本作耳 。苟知然,果有未还之理,不因见求隐,寻端 各本讹论 究绪,申 二字程本作由子午。他本作由□□。案:系或求之讹。各本皆非是 而得卯,未失 各本讹夫 寻端之理,犹猎师以得禽也。纵使寻迹,时有无获,然得禽,曷尝不由之哉?今吉凶不先定,则谓不可求;何异 异下程本有猎字。他本空一字 兽不期,则不敢举 各本举上有讯字。下有气□二字。程本作气顿。案:皆衍文 足,坐守无根也?由此而言,探赜索隐,何为 各本作谓 为妄。
第十卷太师箴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爰 各本作厥 初冥昧,不虑不营。欲以物开,患以事成。犯机触害,智不救生。宗长归仁,自然之情。故君道因 各本作自 然,必托贤明。芒芒 各本作茫茫 在昔,罔或不宁。华 各本作赫 胥既往,绍以皇羲。默静无文,大朴未亏。万物熙熙,不夭不离。降 各本作爰 及唐虞,犹笃其绪。体资易简,应天顺矩。褐其裳,土木其宇。物或失性,惧若在予。畴咨熙载,终禅舜禹。夫统之者劳,仰之者逸。至人重身,弃而不恤。故子州称疾 各本作疚 ;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先王仁爱,愍世忧时;哀万物之将颓,然后莅之。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 张溥本作慧 日用,渐私其亲。惧物乖离,攘臂立仁 黄汪张溥本作擘□□仁,程本作擘义去仁。张燮本作□□擘仁 。名利 各本作利巧 愈竞,繁礼屡陈。刑教争驰 各本作施 ,夭性丧真。季世陵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 各本作蒙 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丧乱弘多,国乃陨颠。故殷辛不道,首缀素旗;周朝败度,彘人是谋。楚灵极暴,乾溪溃叛;晋厉残虐,栾书作难。主父弃礼,胎不宰;秦皇荼毒,祸流四海。是以亡国继踵,古今相承。丑彼摧 原作催。据张燮本改。他本讹权 灭,而袭其亡征。初安若山,后败如崩。临刃振锋,悔何所增。故居帝王者,无曰我尊,慢尔德音;无曰我强,肆于骄淫。弃彼佞幸,纳此遌颜。谀言顺耳,染德生患。悠悠庶类,我控我告。唯贤是授,何必亲戚?顺乃造好,民实肯 各本作胥 效。治乱之源,岂无昌教?穆穆天子,思闻 各本作问 其。虚心导人,允求傥言。师臣司训,敢献 黄本作告 在前。
家诫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 《类聚》二十三引作有所 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 《类聚》作心 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 各本作二 。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解 张燮本作懈 ,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 各本字无 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 《类聚》作未 成一匮 《类聚》二字无 而败之 张燮本字无,《类聚》同 。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荣华熠耀 张燮本作熠。《类聚》同 ,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叔 各本作齐。旧校同。《类聚》与此合 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 各本者下有可字,盖衍,《类聚》引无 耳 《类聚》作也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 旧校作来意改 当有时。其有 各本字夺 众人,又不当独在后 各本六字夺。旧校亦删 ,又不当宿 各本宿下有留字。旧校亦加 。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 各本怨下有或字,盖衍,旧校亦加 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 已上十七字原钞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 各本字无 辞 黄汪张燮本辞下空一字。程本作揖。张溥本作逊 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累 各本作玷 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凡行事先自审其可:若 各本作不差二字 于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距 各本作拒 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已 各本字无 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 三字原夺。据各本及旧校加 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 各本作言 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之 各本豫作预。无之字 也。且默以观之,其是 各本字夺 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 二字各本作亟。《御览》四百九十六引无 舍去之 《御览》字无 。此将 《御览》字无 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傥 各本作党 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 疑当作失 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二 各本作于 义无可,故 黄汪二张本字无 当远之也。然大都 黄汪程张溥本二字到 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何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 各本守下有大字 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搀 黄本作挽 。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自非知旧邻比,庶几以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及 各本字无 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 黄汪二张本字夺 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 各本走下有者何哉三字。旧校亦加 。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不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重者,而来戏调蚩笑友 各本字无 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亦勿大求 各本作冰 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 黄汪本讹人 ,行自止也,自非 各本非下有所字 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损 各本作鬻 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此下黄二张本空七字。汪程本空十三字 。又慎 各本讹愦 不须离楼 各本讹搂 ,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已辄当为持之,勿稍 各本作诮下,又有勿字 逆也。见醉熏熏 各本作薰薰 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嵇康集跋
《中散集》十卷,吴匏庵先生家抄本,卷中讹误之字,皆先生亲手改定。自板本盛,而人始不复写书;即有书,不知较雠,与无书等。只供蠹损浥烂耳。观前贤于书籍用心,不苟如此,又可凭以证他本之失也。庚子六月入伏日记于顾南原之味道轩。
乾隆戊子冬日得于吴门汪伯子家。张燕昌。
六朝人集,存者寥寥。苟非善本,虽有如无。此《嵇康集》十卷,为丛书堂钞本。且匏庵手自雠校,尤足宝贵。历览诸家书目,无此集。宋刻,则旧钞为尚矣。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去冬,曾作札询其旧藏残本《元朝秘史》,今果寄余;并以此集及元刻《契丹国志》,活本《范石湖集》为副。余赠之番饼四十枚。闲窗展玩,因记数语于此。观张芑堂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嘉庆丙寅寒食日,晨雨小润,夜风息狂。荛翁书。
四月望后一日,香严周丈,借此校黄省曾本,云是本胜于黄刻多矣。余家亦有黄刻,暇日当取校也。前不知汪伯子为谁何,今从他处记载,知其人乃浙籍,而寄居吴门者。家饶富,喜收藏骨董。郡先辈如李克山,惠松厓,皆尝馆其家;则又好文墨者也。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然使后人得其物,而思其人,俾知爱素好古,昔有其人。犹胜于良田良产,转徙他室;数十百年后,名字翳如,不更转悲为喜乎?伯子号念贻云。余友朱秋厓乃其内侄也,故稔知之。荛翁又记。
是书余用别本手校副本备阅,于丁卯岁为旧时酉宾顾某借去,久假不归,遂致案头无副,殊为可惜。顷因启厨见此,复跋数语;俾知此本外,尚有余校本留于他所也。癸酉五月廿有六日复翁记。其去得书之日,已八阅岁矣。
跋
右《嵇康集》十卷,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写出,原钞颇多讹,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旧跋谓出吴匏庵手,殆不然矣。二以朱校,一校新,颇谨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据俗本。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仍依原钞,用存其旧。其漫灭不可辨认者,则从校人,可惋惜也。细审此本,似与黄省曾所刻同出一祖。惟黄刻帅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胜之。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中散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
嵇康集逸文考
嵇康《游仙诗》云:翩翩凤辖,逢此网罗。 《太平广记》四百引《续齐谐记》
嵇康有《白首赋》。 《文选》二十三谢惠连《秋怀诗》李善注
嵇康《怀香赋》序曰:余以太簇之月,登于历山之阳,仰眺崇冈,俯察幽坂,乃睹怀香生蒙楚之间;曾见斯草,植于广厦之庭,或被帝王之囿;怪其遐弃,遂迁而树于中唐。华丽则殊采阿那,芳实则可以藏书。又感其弃本高崖,委身阶庭,似傅说显殷,四叟归汉,故因事义赋之。 《艺文类聚》八十一。案:《太平御览》九百八十三引嵇含《槐香赋文》与此同。《类聚》以为康作非也。严可均辑《全三国文》据《类聚》录之,张溥本亦存其目,并误
嵇康《酒赋》云:重酎至清,渊凝冰洁,滋液兼备,芬芳□□。 《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八。案:同卷又引嵇含《酒赋》云浮螘萍连醪华鳞设。疑此四句亦嵇含
之文
嵇康《蚕赋》曰: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 《太平御览》八百十四
嵇康《琴赞》云:懿吾雅器,载璞灵山。体具德真,清和自然。澡以春雪,淡若洞泉。温乎其仁,玉润外鲜。昔在黄农,神物以臻。穆穆重华,托心五弦 托心《书钞》作记以,据《初学记》十六引改 。闲邪纳正,亹亹其仙。宣和养气 《初学记》十六两引一作素 ,介乃遐年。 《北堂书钞》一百九
嵇康《太师箴》曰: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舍去,此斗之兆也。 《太平御览》四百九十六。严可均曰此疑是序,未敢定之。今案:此《家诫》也,见本集第十卷,《御览》误题尔
嵇康《灯铭》:肃肃宵征,造我友庐,光灯吐耀,华缦长舒。 见《全三国文》,不著所出。今案:《杂诗》也,见本集第一卷,亦见《文选》
《嵇康集目录》 《世说》注。《御览》引作《嵇康集》序 曰:孙登者,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止家,辄给其衣服饮食,得无辞让。 《魏志·王粲传》注。《世说新语·栖逸篇》注。《御览》二十七又九百九十九
《嵇康文集录》注曰:河内山嵚,守颍川,山公族父。 《文选》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李善注
《嵇康文集录》注曰:阿都,吕仲悌,东平人也。 同上
嵇康集著录考
《隋书·经籍志》 :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 梁十五卷,录一卷
《唐书·经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新唐书·艺文志》:《嵇康集》十五卷。
《宋史·艺文志》:《嵇康集》十卷。
《崇文总目》:《嵇康集》十卷。
郑樵《通志·艺文略》: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五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嵇康集》十卷。右魏嵇康叔夜也。谯国人。康美词气,有丰仪,不事藻饰。学不师受,博览该通。长好老庄,属文玄远。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钟会谮于晋文帝,遇害。
尤袤《遂初堂书目》:《嵇康集》。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嵇康集》十卷。 案:下全引晁氏《读书志》、陈氏《解题》,并已见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嵇康文集》。 一部一册阙
叶盛《竹堂书目》:《嵇康文集》一册。
焦竑《国史经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嵇中散集》二册。 陈景云注云十卷,黄刻佳
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嵇中散集》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嵇中散集》十卷 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晋嵇康撰。案:康为司马昭所害,时当涂之祚未终,则康当为魏人,不当为晋人,《晋书》立传,实房乔等之舛误。本集因而题之,非也。《隋书·经籍志》载康文集十五卷。新旧《唐书》并同。郑樵《通志略》所载卷数,尚合。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则已作十卷。且称康所作文论,六七万言。其存于世者,仅如此。则宋时已无全本矣。疑郑樵所载亦因仍旧史之文,未必真见十五卷之本也。王楙《野客丛书》 见卷八 注云:嵇康传曰,康喜谈名理,能属文,撰《高士传赞》,作《太师箴》,《声无哀乐论》,余 明刻本《野客丛书》作仆 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卷,有诗六十八首,今《文选》所载 有康诗二字 ,才三数首。《选》惟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有《与吕长悌绝交》一书。《选》惟载《养生论》一篇,不知又有《与向子期论养生难答》一篇,四千余言,辨论甚悉。《集》又有《宅无吉凶摄生论难》上、中、下三篇,《难张辽》 辽下尚有一字已泐 。《自然好学论》一首,《管蔡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文。其词旨玄远,率根于理,读之可想见当时之风致。 文下有此十九字 ,《崇文总目》谓:《嵇康集》十卷,正此本尔。唐《艺文志》谓:《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谓何?观楙所言,则樵之妄载,确矣。此本凡诗四十七篇,赋一篇,杂著二篇,论九篇,箴一篇,家诫一篇,而杂著中《嵇荀录》一篇,有录无书,实共诗文六十二篇。又非宋本之旧,盖明乙酉吴县黄省曾所重辑也。杨慎《丹铅总录》尝辨阮籍卒于康后,而世传籍碑为康作,此本不载此碑,则其考核犹为精审矣。
《四库简明目录》:《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撰,《晋书》为康立传,旧本因题曰:晋者,缪也。其集散佚,至宋仅存十卷。此本为明黄省曾所编,虽卷数与宋本同,然王楙《野客丛书》称:康诗六十八首,此本仅诗四十二首,合杂文仅六十二首,则又多所散佚矣。
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嵇中散集》十卷。 计一本。魏嵇康撰。明嘉靖四年黄氏仿宋刊本
洪颐煊《读书丛录》:《嵇中散集》十卷。每卷目录在前,前有嘉靖乙酉黄省曾序,《三国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张貔父字叔辽,《自然好学论》,在《嵇康集》。今本亦有此篇。又诗六十六首,与王楙《野客丛书》本同,是从宋本翻雕,每叶廿二行,行廿字。
钱泰吉《曝书杂记》:平湖家梦庐翁天树,笃嗜古籍,尝于张氏爱日精庐藏书眉间记其所见,犹随斋批注《书录解题》也。余曾手钞。翁下世已有年,平生所见当不止此,录之以见梗概。《嵇中散集》余昔有明初钞本,即《解题》所载本,多诗文数首,此或即明黄省曾所集之本欤。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撰。 明嘉靖乙酉黄省曾仿宋本,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字,板心有南星精舍四字。程荣校刻本。 汪士贤本。《百三名家集》本一卷。《乾坤正气集》本。 静持室有顾沅以吴匏庵钞本校于汪本上。
江标丰顺丁氏《持静斋书目》:《嵇中散集》十卷,明汪士贤刊本。康熙间,前辈以吴匏庵手抄本详校,后经藏汪伯子、张燕昌、鲍渌饮、黄荛圃、顾湘舟诸家。
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嵇康集》十卷,魏嵇康撰。明吴匏庵丛书堂钞本,格心有丛书堂三字,有陈贞莲书画记,朱方格界格方印。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嵇康集》十卷 旧钞本 。晋嵇康撰 案:此下原本全录顾氏记及荛翁三跋,并已见 。余向年知王雨楼表兄家藏《嵇中散集》,乃丛书堂校宋抄本,为藏书家所珍秘,从士礼居转归雨楼。今乙未冬,向雨楼索观,并出副录本见示。互校,稍有讹脱,悉为更正。朱改原字上者抄人所误。标于上方者,己意所随正也。还书之日,附志于此。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妙道人书。案:魏中散大夫《嵇康集》,《隋志》十三卷,注云:梁有十五卷,录一卷。新旧《唐志》,并作十五卷,疑非其实。《宋志》及晁陈两家并十卷,则所佚又多矣。今世所通行者,惟明刻二本。一为黄省曾校刊本,一为张溥《百三家集》本。张本增多《怀香赋》一首,及原宪等赞六首,而不附赠答论难诸原作。其余大略相同。然脱误并甚,几不可读。昔年曾互勘一过,而稍以《文选》《类聚》诸书参校之,终未尽善。此本从明吴匏庵丛书堂抄宋本过录。其传钞之误,吴君志忠已据钞宋原本校正。今朱笔改者,是也。余以明刊本校之,知明本脱落甚多。《答难养生论》“不殊于榆柳也”,下脱“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若养松于灰壤”三句。《声无哀乐论》“人情以躁静”下,脱“专散为应,譬犹游观于都肆,则目滥而情放。留察于曲度,则思静”二十五字。《明胆论》“夫惟至”下,脱“明能无所惑至胆”七字。《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为卜无所益也”下,脱“若得无恙为相败于卜,何云成相邪”二句。末脱“若所不知”下,脱“者众,此较通世之常滞,然智所不知”十四字。及“不可以妄求也”脱“以”字,误“求”为“论”,遂至不成文义。其余单辞只句,足以校补误字缺文者,不可条举。书贵旧抄,良有以也。
祁承《淡生堂书目》:《稽中散集》三册 十卷稽康 ,《稽中散集略》一册。 一卷
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嵇中散集》十卷。每卷目录在前,前有嘉靖乙酉黄省曾序。称校次瑶编,汇为十卷,疑此本为黄氏所定。然考王楙《野客丛书》,已称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十卷本,又诗六十六首。与王楙所见本同。此本即从宋本翻雕,黄氏序文,特夸言之耳。每叶廿二行,行廿字,板心下方有南星精舍四字。收藏有世业堂印。白文方印。绣翰斋朱文长方印。
赵琦美《脉望馆书目》:《嵇中散集》二本。 赵书后归绛云楼
高儒《百川书志》:《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人嵇康叔夜撰。诗四十七,赋十三,文十五,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