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13日,北非战争爆发,英军高层为了强化北非战场的守备力量,决定研制一款具备高机动和足够火力且适应沙漠地带的轮式装甲车。该项目由位于英国伦敦的索撒尔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方案类似“轮式巡洋坦克”。

1941年初,第一辆样车试制成功,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测试评估环节,于同年6月获得首批120辆的订单,定型为“AEC Mk.1”。
不过在交付后,前线英军报告称2磅炮难以在远距离击穿德军投入的新式坦克(应该是三号J型和四号F1型),要求厂家为AEC装甲车安装口径更大的火炮。

收到请求后,工程师制造出了拥有6磅炮及三人炮塔的AEC Mk.2,并作为第二批订单交付。然而,前线英军依旧认为威力不足。
于是,军工人员不得不求助英国制炮厂,并获取到美式M3型75mm坦克炮,AEC Mk.3就此诞生。

在基本构型上,AEC装甲车采用“驾驶舱-战斗室-发动机舱”的常规布局,Mk.1是3人车组,Mk.2/3则改为4人车组。
在火力配置上,AEC Mk.1安装了一座旋转式双人手动炮塔,搭载了一门2磅炮(备弹90发)和一挺7.92mm的贝莎同轴机枪(备弹9350发)。
AEC Mk.2则换装了一座旋转式三人电动炮塔,主武器则换成一门6磅炮(备弹60发)。
AEC Mk.3又换装成一门75mm的M3坦克炮(备弹40发)。

在装甲防护上,AEC装甲车为全钢焊接结构,车体正面采用倾斜式设计,首上装甲厚度约为26mm,车体侧后装甲厚度约为16mm。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可达57mm,侧后装甲厚度约为25mm。
AEC系列装甲车在防护上对标了巡洋坦克,相较于同时期的美洲狮、灰狗等同行,十分重视车组乘员的性命。

在动力系统上,AEC Mk.1采用了一台105匹马力的六缸汽油发动机,搭配6前1倒的手动式变速箱,公路极速可达58km/h,越野性能良好。整车战斗全重可达11吨,功重比约为9.55,加速性能合格。
AEC Mk.2/3采用了一台155匹马力的六缸机械增压汽油机,传动系统不变,公路极速提高到66km/h,越野性能良好。
整车战斗全重增至12.7吨,功重比提高到12.2,加速性能合格。

AEC系列装甲车共生产了629辆,广泛活跃于北非战场和意大利地区。1944年,南斯拉夫游击队获得了少量AEC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