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性 指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是偶然性的一种形式。自然界有许多现象,其中有些现象,人们完全可以预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会出现。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C时就会沸腾”一定会出现,这类现象叫肯定现象。然而自然界还有许多现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于究竟发生哪一种结果事先不能肯定,这类现象叫随机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出现国徽面”。随机现象的出现虽然不能肯定,但随机现象还是有规律的,它的规律不是做一次、两次或少数几次试验(或观察)就可发现的。必须做大数次(大量)重复试验(或观察)才能被发现。如“掷一枚硬币出现国徽面”的随机现象经过大数次的抛掷,就可发现该随机现象产生的概率是1/2,即掷一枚硬币出现国微面的可能性是1/2。
统计规律 指对大量的具有某种或多种共同特性的个体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计算,从而得到关于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全体的数量规律。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复杂多变而又互相联系的,其中个体单位由于必然的、主要的因素和偶然的、次要因素交互作用,彼此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量差异,所以,某个个体单位的状况不能反映所有个体的共同性,即全体的规律性。但是,当综合大量的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时,个体单位的偶然数量上的差异可以相互抵消,使大量的现象的数量特征借助平均数形式,显示出必然的规律性,这一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合目的性 指事物具有的满足、实现某种目的的性质和能力,是人类的活动和生物有机体的生存同周围的客观环境处于复杂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在人类中,合目的性表现为人们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在实践中,先提出目标,并必然地以这一目的来评价事物在什么程度上能成为满足、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根据事物适合目的的性质和程度,人应合目的的使用所拥有的手段。在生物界,合目的性表现为动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这些动植物在外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命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都是为了满足其生物上的需要,因而是合目的的。生物界的这种合目的性并不是有意识地或按照某种自觉的观念获得的,而是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物质作用的结果。目的论者用自觉的目的来解释有机体的合目的性的特点,并以此证明创世主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现代,控制论把合目的性解释为一切趋达目标的负反馈调节,即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控制系统作合乎目的的运用。也就是在负反馈过程中,系统经过不断地把自己的控制结果同目标作比较,通过调节使目标差缩小从而接近、趋达目标。
目的论 一种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按照某种目的所决定和支配。最早由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主要代表是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克利斯坦・沃尔夫。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合乎目的的。沃尔夫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安排和创造的结果,这是浅薄的目的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由于“内在的目的”的作用而运动的,这是一种精巧的目的论。按照目的论的观点,“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者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因果性、规律性,却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目的性,它始终受客观因果性所支配。目的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又以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观念,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宿命论 指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种超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所决定的宗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论。它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作用,主张命运决定一切,认为人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人必须服从命运的支配。中国古代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古希腊罗马的斯多葛派主张的“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等思想,都是宿命论的表现。
必然与自由 是揭示客观规律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由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趋势。自由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王国指人们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以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状态,自由王国指人们认识客观规律以后,自觉运用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的状态。必然和自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必然趋势,人们在未认识它们时,自发地发生作用。这时,人们就处于盲目地受支配的地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是不自由的。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是可知的,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了它的性质、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利用它来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这就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也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掌握越全面、越深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就越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行动就越自由。人类从必然中获得自由的程度是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思维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这些方面的每一进步,都从必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由。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也是一个无限深化、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实践不断地提出认识必然的新课题,要求人们继续认识新的必然,以获得新的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5页)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原始人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比古代人具有更大的自由,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始终限制着人们认识的能力,特别是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形而上学者把必然和自由机械地割裂开来,或者只承认必然,否认自由,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受必然性的支配,当必然性的奴隶,毫无自由可言,否认人们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导致宿命论;或者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意志决定一切,否认客观必然性的作用,从而导致唯意志论。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见“必然与自由”。
认识论 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心主义认识论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认为人的认识是对神秘的“理念”的回忆或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映象、反映,世界是可知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发展,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把实践的观点提到认识论的首要的、第一的地位,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大革命。
反映论 同先验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出发,把人的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看作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接触客观事物中获得的。列宁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65页)可见,反映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上的:ー个是承认认识的最终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另一个是承认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唯物主义反映论 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承认思维是对于存在的反映,即承认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和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符合,承认人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并且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论反映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斗争中,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列宁和毛泽东进一步加以发展的。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并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而后一个飞跃比起前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它认为ー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彻底批驳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见“辩证唯主义认识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关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要点是:它坚决彻底地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个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们在有目的地变革现实世界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反映外部世界;这种反映之所以必要,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去变革现实的活动;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全面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意识和存在、主观和客观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它们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在它们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中,人们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正确的认识才能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正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是主体与客体(外部世界)、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基础;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科学地阐明了认识的全部过程。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之能动的飞跃。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实现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反复中,人们不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各种表面现象,而且还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人们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循环往复实际上也是无穷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和发展。这一理论全面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无产阶级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称之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