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2019年4月22日,2021年9月3日略作修改)
&&&&&&&&
写在最前面
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短文,发布在“广州市天文爱好者微信公众号”上。今年8月份的英仙座流星雨我在B站上做了一次直播,“听流星”的直播,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同时也发现有不少爱好者对这个不太了解,觉得很有必要把这篇文章搬过来。
我在这方面也只是一个初学者,还有很多方面在探索中,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赐教。
&&&&&&&&
今天凌晨迎来了天琴座流星雨,这是一个流量很小的流星雨,其母体是C / 1861 G1,IMO的预测ZHR是18.
对于这样的小众流星雨大家都会无视,即使铁粉也不会跑出去看流星雨,市区的光学流星雨监测也是颗粒无收。但是雷达流星监测还是有所收获的。

从表格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天凌晨的流量略有提升,峰值在凌晨6点,流量85。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三个月前的那场著名流星雨吧,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象限仪座流星雨。
2019年象限仪座流星雨如约而至,这个月份广东这边天气不好是常态,所以我也只能守着电脑靠雷达数据。
流星回波从北京时间4日凌晨2点40分开始增加,凌晨4点明显增多,早上8点进入峰值。此时接收到的流星散射回波几乎是连续不断,不得不做一些人为筛选,数据值稍微做了一下调整。

由于雷达能接收到非常弱的流星散射信号,所以并不表示目视能看到这么多流星。
流星不是只能“看”的吗,怎么又能“听”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下面这几个知识点。
地球的大气是分为几层的,最下面的是对流层(0km~7-11km),也就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其上是平流层(7-11km~50km),再往上是中间层(50km~80-85km),然后是热层(80-85km~800km),最后是散逸层(800km~3000km)。在80km以上的热层和散逸层,空气已经非常稀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盒X射线将可以把空气中的分子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体,这就是电离层,这里自由电子的数量会影响电磁波的传播。
电离层又分为D,E,F三层。D层是电离层最低的一层,离地球表面50至100公里。这个层里离子对自由电子的捕获率比较高,因此电离效应比较低,从而它对高频无线电波没有影响。只有10MHz以下的电波会被D层吸收,随着电波频率的增高这个吸收率下降。E层是中层,在地面上100至150公里。这里的电离主要是软X射线和远紫外线对氧气分子的电离。这个层只能反射频率低于10MHz的电磁波。在E层中还存在Es ,也被称作偶极E层,其可以反射较高频率的电波。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F层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层。在白天F层是电离层反射率最高的层。

由于电离层的离子浓度,其无法镜面反射高于其最大反射频率的电磁波,因此一般来说,高于10MHz的电磁波都是无法被反射回来的。
而当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时候,其极高的速度会在与地球大气层摩擦时产生高温,大量电离周边的空气形成短暂的电离云,这些电离云能够反射高频的电磁波。这样当远方有一个电台,其发射的电磁波流星产生的电离云反射回来,我们就可以接收到这些来自远方电台的信号。这就是流星无线电前向散射监测。
由于流星轨迹产生的是散射,因此流星的位置应位于你和电台频率的中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位置的电台来监测不同天区的流星。流星产生的电离云可以反射来自远方的信号,因此为了避免当地电台对观测产生干扰,我们应当选取外地的电台作为信号源,其距离应在500-2000km。

雷达流星监测,这种观测方法就是利用流星(电离)余迹对无线电波的散射来实现的。雷达接收到流星余迹反射的无线电回波时﹐就会在在接收软件上表现出来。流星的雷达观测方法不受昼夜﹑晴雨和云雾的影响﹐这一点与目视观测相比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从五十年代起﹐这种方法就成了观测流星的主要手段。如果数据量足够准确和丰富,经分析研究是可以得到流星出现的数目﹑距离﹑高度﹑方位﹑速度以及流星体的质量等有关资料。
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这样的“流星被动式雷达监测系统”需要怎么做呢?
信号源
如何搭建一个被动雷达流星接收系统呢,硬件和软件现在非常方便得到。最关键还是信号源,由于是被动式接收,必须要有一个信号发射源,无线电波的干扰就像光污染一样,二十年前还可以尝试接收FM广播电台的信号,但现在国内整个FM88-108MHz都是满满的,频率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隙”,不能用来接收远距离的流星散射回波信号。信号源一般是寻找600-2000km范围内的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最好能24小时不间断发射,频率是30-300MHz(最佳频率是40-70MHz)。如果是西北的朋友可以尝试接收俄罗斯的FM电台因为他们的频率范围有65.8-73MHz这个范围;如果在东部和东北的朋友可以尝试接收日本的FM电台,他们的FM是频率范围是76-96MHz,可以和国内的FM广播电台错开。由于我所处的位置距离这些国家比较远,些频率都没能测试成功。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搜寻,我们选用了模拟电视信号的伴音,国内的肯定不能用,只能用国外的且要与国内频率错开,最后选择2频道的伴音55.25MHz这个频率。是东南亚的国家,具体哪个国家现在也不太确定。由于电视模拟信号正在被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些大型发射台现在正在也慢慢被淘汰,发达国家很多都已关闭,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如果有能力自己合法发射信号源那是最好的。
硬件
这套硬件系统中体型最大的就是天线,有动手能力的可以自己DIY一副与接收频率匹配的八木天线,最好4单元以上。如果觉得麻烦也可以自己在TB上面购买FM八木天线。之所以用八木天线是因为这种天线有很好的指向性,引导单元越多指向性越强,这样有助于之后对流星的回波进行分析。
下图是我DIY的4单元6米波段的八木天线

这些是TB上面卖的FM八木天线,也能接收到信号。


对于接受装置最方便的当然是 SDR (Software Defined Radio), “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比起专业的收信机来说不但方便而且经济。只需要接上电脑就可以直观的听和看到流星回波信号,更重要的是可以记录下来,统计数据上传到互联网与大家共享数据。下面这个是我用的SDR接收机。

TB上面也有廉价的,也能用,效果会差一点。

最后一个硬件当时是电脑。最好能用一台专用电脑来做这事,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都行,性能方面Corei5二代以上的CPU,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开机是最好的。
软件
必备的几个软件:SDR#、HROFFT、Colorlab,也可以用Spectrum Lab这个来接收信号。
下面是我电脑的界面,箭头所指的那个红色长形色块就是流星回波信号的二维图形,旁边的时间是对应时间,一般用的是UT时间。

颜色越红信号越强,又变黄强度慢慢减弱,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流星的余迹的强弱变化,与真实流星划过天际的景象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看出火流星中途爆裂的景象



这些是真实的流星照片,对比看看是不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也经常能接收到一些非常强的流星回波信号,信号持续数分多钟

这个信号接收于2018年10月23日06:30(UT时间),信号开始于06:31.30左右,结束于06:35分左右。如果能亲眼看见这颗流星相信一定非常壮观。
数据传输
Color Lab是做数据传输的,把数据上传到http://www.rmob.org

目前国内爱好者使用这套系统的还不多,每个使用者都会在地图上有个对应图标。



目前流星被动式雷达监测站点稀少,我们还只能停留在流星雨峰值的监测,对于具体某颗流星的数据还无法分析。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雷达流星监控的领域上来,建成了监测网,有了多的数据才能更好的分析流星回波数据,使得雷达流星监测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
另外,我了更好的接收信号,现在我的天线已经升级,购买了专业型的5单元的八木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