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的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学旅行作为教育的新形式,也需要心理学来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小象足迹”的文化创意团队坚持教育性与科学性的原则,在课程研发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显著提升了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

接下来,基于“小象足迹”的经验,我们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以《天地之中》研学课程为例,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出四大建议。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认为教育就是促进情感和认知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研学旅行的学习目标时,除了要有相应的知识性目标还要强调情感与价值目标。
以“小象足迹”《天地之中》研学课程为例,研学导师在设计研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除了有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目标;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等技能目标;还有通过“中”的探索,了解河南文化,增强家乡自豪感、民族自豪感的情感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体验有关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此时学习速度和效果会明显提高,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以《天地之中》为例,研学导师以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的游戏》等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导向,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日影实验、入泮礼和武术学习等直接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的奥秘,寻找自己心中的“天地之中”。以学生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激发学生成就感的实施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其内在成就感更能激发学习动机。这就要求研学导师在实施研学课程时,设定由易到难的阶段目标,激发学生成就感,保持学生自信,达到学习的良性循环。
以《天地之中》研学课程讲述中国天文发展史为例,从“寻找古代的天文仪器”等简单的任务开始,到“天文百科知多少”问答比赛,再到“我是小小天文家”的实验探索,设置阶段任务,引入比赛机制,让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引领自身逐步深入探索,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四、多角度的评价方法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然而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不同的,因此在研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个人发展为标准,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
以《天地之中》研学课程为例,课程评价形式以调研报告、小组汇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为主,不单单只评价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多个层面。

研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研学导师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提高教学质量。而心理学与研学结合的内容和案例还有很多,本文仅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展开阐述,希望以上观点与建议能对广大研学导师有所帮助。
更多精彩分享就在“小象研学”!
华象研学丨 “小象足迹”研学
联系电话:13353805346(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梭路33号楼一单元20层979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