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与cv10166141相关,是对同时期各类“巡洋舰”的介绍与拟人后年龄与身高的量化标准设计。分7部分:“概述”、“无防护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侦察巡洋舰”、“年龄量化拟人标准”与“身高量化表”,附“阿芙乐尔”与“水星纪念”的简介。
(1)概述
即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各类“无防护巡洋舰”、“侦察巡洋舰”、“防护巡洋舰”、“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等舰船。一战以后各旧式巡洋舰逐渐被“轻巡洋舰”、“重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所取代。
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舰炮技术进步,舰船对装甲防御的需求急剧增加,金属装甲应运而生出现。然而装甲增加会大幅增加船舰重量,中小型船舰无法负担,对需要高航速的巡洋舰更是困难。在此背景下,对于巡洋舰的类型以有无装甲防护为标准,分为了“无防护巡洋舰”与“有防护巡洋舰”,而后者有根据“装甲防护”的水平又分为“穹甲巡洋舰”(即“防护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
“无防护巡洋舰”这种说法只有在1880年防护巡洋舰开始出现后才有意义。在此之前建造的这类船只性能大体接近,功能也差不多。在这种全钢巡洋舰之前,是铁壳船(但是没有装甲)和铁架木壳船,有着“巡洋舰”、“巡防舰”、“护卫舰”等各种名称。这种船大多还保留着风帆索具,以备在边远的殖民地行动时,缺乏足够的煤炭储存或者必须的船厂维修设施。
有别于在水线处装有装甲带的“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防护巡洋舰”仅在是在舰体中部有一层弯曲的装甲板,形状似龟壳,称为“穹甲”(故“防护巡洋舰”又称“穹甲巡洋舰”),用以保护锅炉、引擎、弹药库等要害部位。而无防护巡洋舰顾名思义则是连这一层穹甲都没有的军舰。一般来说,无防护巡洋舰比防护巡洋舰吨位更小、价格更便宜,威力也更差;而防护巡洋舰一般来说也要逊于装甲巡洋舰。
不过正如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之间存在很多过渡情况一样,无防护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之间也往往存在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并非泾渭分明。有的舰船可能只在舰体一部分区域设置了穹甲,或者虽然有穹甲、但是太薄,基本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介于“无防护”与“防护”之间。
又如英国皇家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沿用风帆时代的划分方式,将巡洋舰按照大小和火力,分为“一等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三等巡洋舰”、“小型战船”和“炮艇”。在20世纪初时,皇家海军的“防护巡洋舰”中既有1800t的小船,也有14000t的巨舰——除去极端例子,通常情况无防护巡洋舰都是介于中型和1000吨左右的小型舰艇之间,与和一艘大型炮舰基本没什么区别。而且在当时,“无装甲”一词既可以用于无防护巡洋舰,也可以用于防护巡洋舰。
(2)无防护巡洋舰(含鱼雷巡洋舰)
无防护巡洋舰,是一类主要在前无畏舰时代(大约在1880年至1905年间)使用的军舰。这一类军舰通常航速较快,吨位较小,防护薄弱,价格低廉。
用于守卫殖民地的无防护巡洋舰不一定需要很高的航速;与此相对,用于侦察,或者遂行海上破交、袭击商船任务的无防护巡洋舰则非常重视航速。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无线电还没有充分利用之前,也有一些快速的巡洋舰划分为“通信舰”或者“派遣船”,利用航速优势传递信息。有一些则专门强化了鱼雷武器,用以攻击更大型的铁甲舰;这种鱼雷战用巡洋舰称之为“鱼雷巡洋舰”,基本上就是鱼雷艇的放大版本。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义,很可能会一艘军舰不同的情形下被分为不同舰种。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可以让装甲在用相对较轻的重量达到相同的防护标准,从而使中小型舰船无需增加太多吨位即可实现侧舷的装甲防护。而增加了装甲防护的巡洋舰无论火力还是航速都远超炮艇,也使旧式的无防护巡洋舰相形见绌。而至于原本的专门的鱼雷投放平台的任务,则交给了更轻、更快、更灵活的驱逐舰。此外,无线通信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在远洋上的海军舰队不再需要保留专门的传递信息的舰艇。使得有鉴于此,无防护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彻底过时,其与防护巡洋舰的区分也就不再重要。
(3)防护巡洋舰
防护巡洋舰: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巡洋舰,其特点是船体中设有平式或是穹顶式的装甲板以保护机器不被炮弹破片击伤(与其同时的装甲巡洋舰则在两侧船壳上也有装甲带)。中国近代也称为“穹甲快船”。
由于装甲的增加会大幅增加船舰重量,对需要高航速的巡洋舰十分不利,因此一种折衷方案就被提出:仅对船上重要设施如轮机以及武装和司令塔进行防护,其他部位不施装甲以减轻重量。其中轮机部分就采用穹型,侧面倾斜可以对直射炮弹有最大厚度。另外还利用作为燃料的煤堆当作辅助防御。煤比较不易燃,在有适当区画的状况下,位于穹甲上方的煤仓库可以部分的补足防御力。
但到了1910年代以后,军舰为了增强动力输出,开始转向燃烧油料。油料易燃,因此防护巡洋舰便遭到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装有舷侧装甲的轻巡洋舰以及其演进而来的重巡洋舰。
(4)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种巡洋舰,典型特点是两侧船壳有装甲带来保护自己。其定位是拥有能击败战列舰外的所有舰种的火力,而面对战列舰时又有足够速度逃跑。最早的此舰是沙俄海军的俄国海军一级上将号巡洋舰(1873年下水)。19世纪末的装甲防护技术的进步,使得军舰能用较少的重量得到较高防护,装甲巡洋舰兴盛一时。在一战前被随着“战列巡洋舰”(可视为牺牲防护换取高航速的战列舰)的出现,“装甲巡洋舰”(有限强化防护的巡洋舰)被完全压制与取代,少数存活到了二战。
(5)侦察巡洋舰
“侦察巡洋舰”存在于20世纪早期,体量介于同时期巡洋舰与驱逐舰之间,用于舰队侦察任务。通常装备6到10门3英寸(76mm)到4.7英寸(120mm)口径的驱逐舰型火炮,外加2到4门鱼雷发射管。这类舰船在一战后迅速被“轻巡洋舰”与“驱逐舰领舰”取代。
(6)年龄拟人量化标准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将标排5500t以下的巡洋舰划为“小型巡洋舰”
1000t以下的,中专一年毕业,17岁;(如“蚊子船”、鱼雷艇)
1000t以上2000t以下的,中专二年毕业,18岁;(如“超勇”、“扬威”,以“无防护巡洋舰”为主)
2000t以上5500t以下的,高中毕业,19岁;(如穹甲巡洋舰“致远”、“吉野”,装甲巡洋舰“经远”)
5500t以上9000t以下的,大专二年毕业的,21岁;(如“阿芙乐尔”、“水星纪念”)
9000t以上的,大专三年毕业,22岁;
12500t以上的,大专四年毕业,23岁;(如德国公海舰队中的“装甲巡洋舰”)
(7)身高量化表:

“阿芙乐尔”:

排水量6731t,身高175.6cm(全长126.8米),航速19.2 节,1903年竣工服役,大专二年20周岁毕业(21岁)。1905年参加对马海战(23岁)。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阿芙乐尔”随第二太平洋舰队被派往远东增援。1905年5月在对马海峡海战中舰队几乎是全军覆没。“阿芙乐尔”脱离了俄国舰队,掉头穿过对马海峡,最后到达菲律宾被扣留,战后归还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芙乐尔号在芬兰湾执行巡逻任务。1916年(34岁)因作战受伤到船厂维修。1917年二月革命时发动起义,参加推翻沙皇的斗争。1917年11 月6 日,“阿芙乐尔”执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开到涅瓦河口,停泊在尼古耶夫桥下。11月7日舰上电台广播了列宁签署的《告俄国公民书》。当晚9时45分,“阿芙乐尔”率先向当时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1923年编为训练舰(41岁)。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舰上九门大炮被拆下部署在城市外围,自己用留下的一门主炮积极作战。后因情况危急,自沉于港湾中。1944年打捞修复(62岁)(苏醒),1948年去世66岁,遗体供人瞻仰。

“水星纪念”:

“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3号舰,排水量约6440t,身高178.2cm(134.9m),最高航速23节,最大航程2100海里,巡航航速12节,最大荷载舰员573人。毕业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厂,1905年21岁正式入役。在一战时期服役于黑海舰队。随后十月革命爆发后,加入协约国。1919年4月,因引擎故障,在黑海舰队母港的塞瓦斯托波尔被撤出的干预军队遗弃,最终由苏联接收成为了红海军的一员。初入苏联海军作为训练舰用于训练。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水星纪念”投入到了抵抗侵略的战斗中,在敖德萨保卫战、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均给予了重要海上支援,甚至参与缔造了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行动的重要反攻登陆胜利。自1942年3月开始,“水星纪念”连续遭受德国空军数个航空大队的反复大规模空袭。直到7月抵达现格鲁吉亚三大黑海港口之一的波季时,“水星纪念”已经被严重损毁到了“完全不值得修复”的程度,最终选择拆卸下舰炮移到黑海东北岸重镇图阿普谢,作为岸防炮继续作战保卫自己的母国,自身则在波季港北部的霍比河河口自沉,成为了一道防波堤,结束了作为“红海军前辈”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