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米泽穗信谈【小市民】系列完结——青春之谜的金字塔
偶离
编辑于 2024年06月07日 21:34
收录于文集
小市民系列:冬季限定夹心巧克力事件 · 14篇

朝日新闻专访 六月一日

原标题:米澤穂信さん「小市民」四部作完結を語る 青春ミステリーの金字塔

米泽穂信的青春推理小说“小市民”系列四部曲已经在《冬季限定夹心巧克力事件》(创元推理文库)画上了句号。自2004年的第一部《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出版起,整部系列20年之久。借此完结之际,我们请他回顾了这一系列。

——系列完结,实在是辛苦了。从第三部《秋季限定糖渍栗子事件》(2009年)到现在已经15年了,虽然期间出版了一部番外短篇集《巴黎马卡龙之谜》(2020年),但读者们确实等得太久了。我们会谈论一下整个系列的情况,首先,请问第一部《春季》是如何诞生的呢?米泽先生的出道作《冰菓》(2001年)开启的“古典部”系列也是以高中生为主角的青春推理小说吧。

背景有些复杂。最初我投在角川书店的轻小说标签(レーベル)下,出版了“古典部”系列的《冰菓》和《愚者的片尾》(2002年),但在那时标签暂停收录了,第三部悬而未决。当我正思考作家的工作如何继续时收到了东京创元社的邀请并出版了《再见妖精》(2004年),幸运的是这本书重版了(销量可观),和我对接的编辑说,是古典部的读者支撑了销量。彼时“古典部”的第三部完全没有出版的希望。所以,我想为喜欢“古典部”的读者再写一部青春推理小说。

——需要考虑不同的写作手法吧。

是的,我不打算写内容相同的作品。既然有幸在东京创元社这个推理小说的老牌出版社写作,就决定在推理的趣味上下功夫。“古典部”的主角虽作为推理的侦探,但并不以名侦探自居。所以我决定将“小市民”的主角设定为名侦探。但那时的我对是否直接写名侦探还有所顾虑。即使是名侦探,在小小的校园世界中以侦探身份行事必然会引发冲突。这种想法在写“古典部”时就有了,但在“小市民”中则更为突出。于是,我构思了一个不只是名侦探,而是曾经作为侦探行事,却因与周围的摩擦而放弃侦探身份的前侦探的故事。

<本想成为小市民,但是......>

——主人公是高中生小鸠常悟朗和小佐内由纪。因为在初中时代喜欢推理而有了苦涩经历的小鸠,在高中入学时与有着相似境遇的小佐内结成了互惠关系,目标是成为不显眼且谨慎的小市民。然而两人却时常遇到神秘事件,小鸠也不由自主地进行推理……这就是系列的基本框架。确实,小鸠是“前名侦探”呢。

小鸠被设定为推理型的前名侦探,而我思考他的搭档时,决定让小佐内成为行动型硬汉派的前名侦探。

——是这样吗?小佐内在谈论她喜欢的甜点时会变得健谈,但平时她基本是沉默不语。由于她的心理没有被描绘出来,所以很难知道她在想什么。确实,她有些硬汉派的风格。《春季》的故事发生在高一的春季到夏季:尽管画得并不好,但美术部的毕业生称其为“世界上最崇高的画”并留在部室的两幅画;考试期间突然从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掉下来摔碎的营养玻璃瓶……这些看似无法称为事件的日常小事中隐藏的真相,通过五个短篇故事被小鸠一一揭开。从标题来看,您最初就有意将其系列化吗?

在构思时,原本标题是《小鸠君和小佐内小姐》,写作过程中附上的标题是《狐狸与狼的心》,这是完全不同的名字,带有些许硬汉派风格,但与作品的氛围不符。在我苦思冥想之时,因为作品中出现了草莓塔,我便向编辑提议模仿安东尼·伯克莱的经典名作《毒巧克力事件》命名为《限定草莓塔事件》。没想到这个提议竟在会议上通过了。不过,销售部的人担心“限定版”会让书店误以为还有“普及版”,于是改为《春季限定》。因为有了“春季”,就有了写“夏季”的想法。幸运的是,《春季》卷受到了好评,系列化的决定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访谈的后半部分,米泽先生透露了系列名称 "小市民 "的由来、他对书名中糖果的记忆、在最后一本书中使用的神秘装置,以及自己的一些写作秘诀。

这部系列小说虽然是关于前名侦探的故事,但名侦探只是推理小说的脉络。而作为青春、成长小说,我也考虑了该写什么样的情节。两人自认为拥有一些特别的视角和才能。然而正因如此,他们在周围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并且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们反思这一点后进入了高中。作为青春小说的主题,我认为是准确地评判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两人不断地高估和低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愚蠢、自负和迫切的心情,因此我用了“小市民”这个词作为关键词。

——“小市民”系列从第二部《夏季限定热带水果圣代事件》(2006年)开始就被称作“系列”了吗?

不是的。

(责任编辑 • 访谈第三者)作为出版方,我们第一次冠以“小市民”系列之名是这次的《冬季限定夹心巧克力事件》。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这个名称。

——欸?可是,比如维基百科上,从很早以前就有“〈小市民〉系列”这个词条了吧。

(责任编辑)我是写官方博客的,需要给系列加上标签。“古典部”也有标签,所以我同样用了三个字“小市民”来作为系列小说的标签,不知不觉在读者之间就被认作本系列名称了。

——虽然有些啰嗦,但“小市民”这个名字是某一天突然想到的吗?

是的。当两人无法准确评估自己,又想与同学们交朋友并建立正常关系时,“小市民”可以来表达他们想要普通的愿望。而在这种愿望中,又带有一些“虽然想要普通,但我们还是有点特别”的傲慢。

——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对,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感觉。在写《春季》卷时,这个词几乎没有被使用,“小市民”是个古老的词汇,我觉得它没有被滥用,比较合适。

<我其实不太喜欢甜食>

——在写青春小说的同时,您也有很强烈的想要创作以解谜为主的本格推理小说的意识吧?

写作时我使用了“推理的浓度”这个词,推理小说的价值观、故事的发展与现实社会有不同的层次。古典部系列比较接近现实,而这个系列推理的浓度稍高一些,更重视推理内部的逻辑,目的是让读者享受这种乐趣。推理的浓度越高,推理之谜就越接近所谓的“对读者的提问”。推理小说迷喜欢明确展示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享受如何解答的过程,我认为推理小说就是这种文艺形式,所以我提高了推理浓度,让小说更具有推理色彩。

——从《夏季》卷开始,随着推理结构的复杂化,青春小说中黑暗苦涩的一面也越发强烈。从小说中间部分开始,小佐内被绑架的“剣呑”(俗语,意为危险)展开也出现了。《春季》到《夏季》卷在创作意图和目标上发生变化了吗?

刚才您提到了“俯视”,小鸠和小佐内所说的“小市民”这个词中隐含着某种愚蠢和狂妄。虽然可能有些过分,但正是这种狂妄的报应袭击了他们,而他们必须面对。他们过去做过的事是无法全部抹去的。如果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事就会牵扯到现在,我觉得应该把这些写成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发生在二人组周围的事件。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呢。另一方面,以甜点的名字来讲,这一系列中出现的甜点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开头出现的《小佐内甜点精选・夏》清单十分惊人。高中二年级的暑假,小佐内想吃的甜点和排名一起列出了30种。米泽先生您也喜欢甜点吗?

在发表《春季》卷之后,一位书评家在赞扬内容的同时说“米泽君大概不喜欢甜点吧”。实际上确实如此。小时候吃的蛋糕大都含有油脂多多的奶油和很甜的砂糖,即使是小学生吃了也会感到腻得慌。所以,我对甜点“好吃又有趣”的认知并不强烈。虽然清楚大家一般认为甜点是美味的并写出了《春季》卷,但我不喜欢甜点这件事在作品中还被看出来了,作为作家来说是……

——不太好吧。

确实不好。所以我在东京的甜品店里进行了修行或说是取材……进行了一番特训。

——看来《夏季》卷是一部取材成果显著的作品呢。

把那么多甜点的名字一口气列出来,也多少有些不熟练的感觉。如果真的非常熟悉,或许就不会列出那么多了。不过在《夏季》卷里,确实有必须列出大量甜点种类的原因……

——那就请大家阅读时自行发现吧。在第一章“只有夏洛特蛋糕属于我”中,小鸠受小佐内的委托去买蛋糕,因为蛋糕太美味了他就多吃了一些,并试图掩饰原本的蛋糕数量。这是从犯人的角度描写事件的倒叙推理小说情节。小鸠被夏洛特蛋糕的美味所打动的场景,也是特训的成果吗?

如果能说是那样就好了,但写那段时我还没遇到过那种体验。最初打算用芝士蛋糕或其他常见的甜点,但觉得那样太普通了。于是我想起了夏洛特这个名字。

——第三部《秋季限定糖渍栗子事件》是系列中的第一部长篇,分为上下卷。讲述了追踪市内每月发生的纵火事件真相中“必要环节”的故事。作为推理小说家,是不是一直想写这样的作品呢?

构思来源是艾勒里·奎因的《九尾猫》。我想尝试一种“无法划定‘这个范围’的推理小说”,其中事件层出不穷,而犯人又藏在其中,必然要以城市作为舞台。随着两人年级的提升,我打算从校园内的故事转向外部世界。除此之外,我也希望随着系列的发展逐渐描绘更为严重的犯罪,因此选择了以全城为舞台,以便追踪连环纵火之谜。

——因为是上下卷,所以描绘了从高二的第二学期到高三的第二学期这一年的较长时间段。在这期间,两人分别开始了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小鸠和小佐内既不是恋爱关系也不是依赖关系,而是互惠关系,这部作品中描绘的某种笨拙的恋爱模式也是看点之一啊。

从青春小说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夏季》卷中自我认知的痛苦,促使二人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逐渐正确地认知自己。再加上事件的发展并不是每天都有纵火,而是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进行,正是因为有了这么长的时间流逝,最后他们的自我认知才具有说服力。

——《秋季》卷是从小鸠的视角以及与小佐内交往的高一学生瓜野君的视角展开故事。整个系列一贯没有描写小佐内的内心。

在构思小鸠和小佐内分离的故事时,我决定绝不加入小佐内的视角,这时候瓜野的角色就出现了。在写《古典部》系列的《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2005年)时,我使用主角四人团的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古典部》四人的内心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但小佐内不一样,这也是两个系列的差异。因为我意识到,硬汉派的主人公是可以通过行动来表现的(笑)。

——从《秋季》卷到现在已经过了15年,终于出版了《冬季》卷。这期间还出版了《巴黎马卡龙之谜》。这是一本短篇集,包含了三篇杂志连载的故事和一篇新写的故事,描述了《春季》和《夏季》之间(高一第二学期到学年末)发生的事情。许多粉丝可能期待你能先出版《冬季》卷(笑)。

各个出版社都在邀请我创作小说,顺序关系让我不能立即开始《冬季》卷的创作。因为这个系列是通过青春小说的横轴描写两人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基本上算是长篇小说的形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忽视或忘记了“小市民”系列,我一直希望能把两人的故事传达给读者。所以以杂志连载的形式写了短篇故事。

——从标题来看,故事是两人一起去吃马卡龙的故事。虽然店里的套餐只能点三种,但小佐内的盘子上却出现了四种马卡龙……这是个怎样的谜团呢?

我想写所谓的“日常之谜”,想要描写小佐内日常中的普通模样,她的思考和行动都让人难以捉摸。通过马卡龙的谜团她交到了朋友,并对“我有朋友了?”感到惊讶和困惑,但内心可能也很高兴,遇到困扰时也会去找朋友商量。而小鸠则被卷入了这些商量的场合,心想“我在这里有用吗~”。我希望把这种小巧、美好、完整的“日常之谜”故事传达给等待《冬季》卷的读者。

<完结作是“尾声,也是序章”>

——那么,终于到了《冬季》。这是高中三年级冬天的故事。小鸠在准备考试时遭遇了肇事逃逸,住进了医院。事故发生在沿河堤防道路上,逃逸车辆的方向没有小路可以逃脱,通往主干道十字路口的便利店的监控摄像头也没有拍到可疑车辆。那么,车到底去了哪里呢?这是一个“密室”的谜团。小佐内在寻找犯人,而在病房里无聊的小鸠则回忆起过去的事件。三年前,小佐内和他相遇的契机是同样在这条堤防道路上发生的肇事逃逸事件……终于,中学时代两人的挫折缓缓浮出水面了呢。

这个系列有青春小说的一面,但实际上他们自我认知的故事在《秋季》已经结束了。那么,《冬季》将会是什么样的小说呢?我认为它会像音乐结束时的尾声。同时,我觉得如果它既是尾声又是序章,那会很有趣。除了《巴黎马卡龙》外,这个系列通常都有某种双重结构或多线叙事,所以我也想保持这一点。这次的构思是让他们经历的第一个事件和最后一个事件同时进行。

——“开放的密室”这个事件现场很有吸引力。米泽先生的作品中密室其实不算多吧?

《绕远路的雏人偶》中有一个密室逃脱(收录在《新年快乐》中)……比如,高速公路上,在两个出入口之间,车子无处可去却消失了,这个谜题是完全可以想到的。铁路和飞机也一样,出发点和终点是固定的,其他地方不能下车或下飞机,这也是一种密室。我认为将其从高速公路换成城市中的堤防道路,这样会更有趣。

——那个地方有原型吗?

我住在岐阜市时,经常往返于长良川的堤防道路。开车经过会感觉到相当长的距离并且没有出口。实际上,这是为了防洪,而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有上岸的路,所以街道通向堤防的路很多,但开车时会感觉到道路沿着河一直延伸,这种感觉很有趣,所以我想把它写进小说。

——小鸠卧床不起,通过回忆揭开过去事件的真相。那么,对于当前的事件……写什么都可能剧透,所以我不能多说。只不过,小鸠回忆中他和小佐内相遇的场景非常清新。而追随系列的读者会对结尾感到震撼。您在开始写《冬季》卷时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场景吗?

写作时我意识有些模糊,所以记不太清了(笑)。正如我之前所说,作为青春小说,《秋季》已经结束了。《冬季》卷中小鸠在现在的时间轴上应该一次也没有使用“小市民”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需要了

——虽然这个系列描绘了青春的开始和结束,但作为推理小说,也展现了各种类型呢。

我在写《春季》时最先想到到的是柯林·德克斯特的《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巴士》。通过列举出一个个模糊的条件,推理并缩小范围,最终得出镇上只有一辆车符合条件,这种推理过程非常有趣。《秋季》的灵感来自《九尾猫》,而《冬季》的病房侦探则来自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确实,这个系列尝试了各种模式,每次都会精心设计结构,写出各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对我个人而言,这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春季》的推理浓度最高,而《冬季》则可能是最低的。在推理小说的世界中,尽量避免警察的出现是比较好的。实际上,《春季》几乎没有警察出现,而《夏季》中警察作为逮捕角色出现,《秋季》的连环纵火案中警察进行了询问,最后在《冬季》的肇事逃逸案中警察则正常出现在现场并做了笔录。这种逐渐接近现实的递进,反映了两人特殊时光的结束、现实生活开始的过程。

——我们还能看到两人的故事吗?

像《巴黎马卡龙之谜》这样的“日常之谜”短篇,已经在杂志上连载了三篇(《桑港曲奇之谜》《罗马冰激凌之谜》《伦敦司康饼之谜》),再写一篇就能结集成书。因此,会有另一本短篇集出版,书名可能会选择《伦敦司康饼之谜》。如果再出一篇《维也纳××之谜》,就能组成三都物语了,你觉得如何呢(笑)?

(采访者:野波健祐)

**米泽穗信**

1978年出生于岐阜县。2001年凭借《冰菓》获得第5届角川学园小说大奖鼓励奖出道。凭借《折断的龙骨》(2010年)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满愿》(2014年)获得山本周五郎奖,《黑牢城》(2021年)获得山田风太郎奖和直木三十五奖。

评论 28
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