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IN地铁时刻·自摄延时系·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

IN地铁时刻·自摄延时系·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

2019年02月03日 16:23--浏览 · --点赞 · --评论
粉丝:5432文章:53

大二下课程奇多无比,甚至连燕房线运转都只能压缩到周末两天,IN地铁时刻算是能够歇一段时间了,那就谈谈幕后吧。

第一合集之前

说来也巧,大一军训的时候三排长来征通讯员,一个个来问有没有摄影经验,我随口说了句“只是我爸带了我几年”就被选了。

正式开学之后也是以通讯员这个背景进了摄影协会的摄影部(那时我才知道三排长居然是摄影协会的)

摄影部有个机制:老部长带新生,自定主题,到期交照片,大家围一圈点评。CV956310提到过,第一合集1、2号线联合番的前身就是我交上去的任务(现在还发在我的个人微信号里)。

早完成任务的已经把照片传大群了,不是风光就是人像,而且基本都局限在学校里,没翻几张竟然觉得腻了。

我把范围放到了更远。

有的电视台,经常在节目结尾放世界各地的延时风景,几分钟展现半天、一天甚至几天的城市脉动。自然,针对整个城市的大延时自有大家来拍,而我尝试的是(估计是我自创的词)一个看起来有点古怪的形式:

地铁延时。

不同于讲地铁的纪录片里的常速与快速的混杂,我要做的是:地铁线路一开到底,延时也沿线一放到底。至于站内站外画面的比例如何分配,又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这样就把它和街景延时区分开了)。

最早拍地铁延时,也是用一些大家的方法,三脚架架单反(我是D5300)间隔拍摄,在苹果园、复兴门和四惠东试验,均被劝止。这就是“一前三连禁”。

之后一度放弃地铁延时的打算,改成地铁主题照的形式交任务。

不想质疑接连袭来,很多人都问:

这能算什么主题?

仔细分析那些非议,又好像有那么些道理。

然而,出路又必须要找——直到我听到了Monody。

视频加载失败

也就国庆那段时间入了TheFatRat的坑,听着听着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没错!是画面感!

朦朦胧胧记得手机好像有延时功能,查了一下,还真有。

IN地铁时刻的历史自此开始。

定下这个名字,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京港微店“IN地铁光阴”的影响。

从10月中旬忙活到11月中旬,甚至于坐着蓝猫经过全线网最长区间,诞生首番(第一合集13号线)。最早分P传在优酷,但是收视不高。直到18年3月,燕房魔理沙进军B站之后,决定B站也扔一下试试,不想收视蹿两千多,这才开始真正经营起它。

17到18,一年下来,目前北京线网基本拍完,然后再从这些分P选取精华,编成番外。

视频加载失败

申之纪·开项

大一下没开始多久就住进了校医院,也是那个时候又入了一次坑。

这回变成了《Victory》。

曲风是宏伟的,自然思绪又拐地铁延时去了。

于是各种关联词冒出来:壮阔发展变幻繁忙、拥挤……

等等。拥挤不是上海吗!

(那时候对广州地铁连个大致轮廓都没有,所以没想到羊角3的体育西路)

我知道有地铁这玩意,最早就是上海世博会那段时间。

当时温福铁路新开,动车坐到上海南(那时候还没有上海虹桥),3转9去松江住酒店,折返线开来一辆黄鱼(3的主力车是上半红带中间黄带,当时是不知道有这个绰号),印象非常深。

好吧,申之纪就这么定下来了。

大一暑假,全家去上海一周,酒店在茂名北路,经常是71中运量坐出去,拍大半天返程,真正放松玩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

最早的计划是一天一条线,午饭免掉,边拍边发,无奈死活得不到采纳,导致后续行程极为混乱,2、6、9号线几乎没动静,更有12号线缺2个站拖累整番后续无法编排成为一期遗留项。

不过艰苦奋斗一番还是抢救出5番出来:1、3、4、8(含浦江线)、10。

视频加载失败

3作为首番,下了不少功夫。拍长江南路以北区段的时候环境条件极为恶劣:江杨北路站大风,天桥随风一起摇;长江南路站靠着工地,外加干打雷;更有淞滨路站大暴雨,吴淞大桥头坚守五分钟(雨中坚守迄今只出现过两次,第二次在八通线的传媒大学站)。

不想申之纪发出去之后播放量奇低无比,只有第一合集的大概1/10。按理,上海是B站的主阵地,地铁文化也比北京要深厚丰富得多,而且相对第一合集,申之纪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受到如此冷遇确实不太容易理解。

复兴之路

大一快到期末的时候,秘书长突然通知:我成了摄影部专题组组长。

讲真,在摄协真心不想当七职务八职务的,之前秘书长征求过我当执行团长的意愿,我是一贯推掉的。

然而后面去会长那了解到,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摄协招新分两拨,一波通过百团大战招进,除非自己提出来转正要求,否则便是会员,自由度非常大;

而在此之前,从军摄通讯员那里招进的,是带人的骨干层。

我的机会可能来了。

IN地铁时刻立马充了公,成了专题组骨干项目。同时,第一合集的八通线番成为专题组名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当然,摄协很长时间不做延时视频的图文推,所以八通线番只是名义上的首作。

那么实际上的首作又是什么呢?

燕房线的H5。

这个时候已经是大二开学了。一次和记者团的一帮朋友开学习局,偶然听到摄影部部长吐槽指导老师看到别的学校出什么就让我们出什么。

脑海当即灵光一闪: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开先河?

马上和指导老师私聊,开燕房H5微信群,工作周期一个半月,期间不定期发约照公告,计划是利用午饭晚饭的时间沿途拍。然而公告发出去,几乎没人反应……本来不想搞独角戏结果莫名其妙还是成了独角戏。

最后H5还是成了照片独包,学校和轨道运营都审核过了,12月28号发出去,刚好夹在圣诞节和燕房线一周年之间。H5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ZFoiR8vbp4OffRQvSHkA

燕房线H5首页,这也是北理摄协的首个H5

发出去没一小时,团里宣传部部长直接就真心好,然后五六个跟着点赞的。

元气算是恢复了一点点。

燕房H5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元旦专题推出来之前。元旦之后,H5微信群得到保留,升格为正式的专题组工作群(摄影部“一组一群”工程组成成分),作为IN地铁时刻的一个方案部署地。

规划铺开

申之纪开项的时候,同步规划了榕城纪和鹭岛纪(CV365860)。大一、大二两次寒假游历了很多地方,但是福厦这两座,七求八求,死活得不到批准,也是无可奈何了。

三、四两合集的预留纯粹只是因为离老家近,更多合集的规划都是入了BGM的坑,所以接下来讲的规划其实也算金曲推广了(无奈)。

首先是曹格的《一》。

视频加载失败

最早这个是第一合集1、2号线联合番的BGM。联合番BGM后来改成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面那首《Dancing Butterflies》,但是《一》又真的差点把我听哭了……(更加无奈)

也就是这时候,我才想到广州。

上海的1、2号线有西门子的车在跑,根据上线时间不同,有伪八、老八、老老八等等称呼。

广州也有西门子。广州对那批车的叫法倒是出奇地统一:

大  西

上海通地铁之后4年,广州开来了大西。广州人对大西的情怀(按广州地铁20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来看)非常非常重,于是开始着手调研羊角纪的可行性。

第一列大西运抵黄埔港,图源百科

B站输入“广州大西”,发现一堆西朗、坑口和花地湾运转的,机位确实不错。

再查看1号线走向:公园前、陈家祠为商贸集聚地,广州东站为交通枢纽,西门口、农讲所、烈士陵园为著名景点。那好,羊角纪开一个。

广州1号线走向,图源百科

第五合集·羊角纪

首番:1号线

预计一期番目:1、2、3、7、8、THZ1

申之纪开项的时候其实入了好多坑,有一个是徐梦圆的坑。

视频加载失败

上面这一首就是申之纪9号线番最终定下的BGM。但是新开项是因为下面这首:

视频加载失败

开始还只是存在备用曲库里,直到后面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风BGM……

行了行了爸比知道了,都扔杭州吧。

杭州有西湖,有小龙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过坑的是坐地铁去西湖好像是龙翔桥站下……所以从哪里拍起都是未知数。

第六合集·西湖忆

首番待定

预计一期目:待定

旅游营销的实现,有时只要一首歌

一对热恋着的日本青年出现情感危机,男青年由此踏上异国他乡的旅程。风光如画的无锡增添了他思念恋人的惆怅,他为没有与女友同登旅程,同赏无锡美景而悔恨,而流泪,进而发誓“再也离不开你”。

这就是下面提到的这首歌的主要情节。

视频加载失败

时光倒流到1986年,那时很多日本人去苏州玩——因为在课本里学过《枫桥夜泊》。

无锡不干了,邀请山田广作和中山大三郎来无锡写歌,要求里面提到无锡,提到怎么去无锡,提到无锡有哪些景点(参见《旅游中华》第三集)。

于是有了这首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首歌不仅带动了无锡的旅游,还给无锡带来了一批日资企业。无锡乃至《无锡旅情》都成了中日友好的一个象征。

第七合集·鼋头忆

首番:待定

预计一期番目:1、2(可能是联合番)

西南边陲,难得有个地方有着与众不同的小资生活。

视频加载失败

因为距离过度遥远,成都一度不在IN地铁时刻的范围之内。不过年初去大厂看张靓颖唱《春夜喜雨》。还在惊讶张靓颖居然是成都人的时候,专家来了一句:

成都是一个你来了就不想回去的地方。

那我是不是也该做出什么改变了?于是天府之国加入了地铁延时的大家庭。

视频加载失败

合集·天府纪(远期)

首番:7号线

预计一期番目:2、3、4、7

写着也快到结尾了。

还是那句话,大二下课程奇多无比,新星计划之后,B站这边可能会少扔些稿子了。

嗯,就是这样。


投诉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