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碧蓝航线•全球行动 关于科技的补充

碧蓝航线•全球行动 关于科技的补充

2022年07月10日 17:08--浏览 · --点赞 · --评论
粉丝:79文章:92

时间:2045年2月28号 19:55

地点:海军部第12号自习室

——————————————————————————

  我一进门,帝国骑士和那几位东煌联盟军齐刷刷的看向我,我抱着资料愣在原地,不知道我是该一声不吭的进去还是说句话……

“所以……我这是迟到了吗……”环视了坐在桌子前的几位战友,“我还以为我到的不算晚……”

“老王,我们七点四十就到齐了。”帝国骑士补了一刀。

“我……”

“老王,今天你是主讲,资料准备的咋样了?”

“准备好了,那我就开始了?”

“开始吧。”


人类科技:

自联盟军科技和塞壬出现后,人类科技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联盟军科技,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制造价格的降低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联盟军科技对整体科技水平影响较大:

1、联盟军科技和塞壬的出现,大幅促进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为后续装备的提供了发展方向和为量产型科技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2、联盟军的武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准度极高,即使是普通的坦克,精度都比当时的主战坦克精度要高的多,要知道,当时的坦克装备了优秀的火控系统和自动瞄准装置,也完全比不上联盟军装备的精度。

但联盟军的装备能够做到,甚至没有激光测距,在多次测试中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的命中率。在多辆坦克的配合下,甚至能够通过直接命中击毁高速无规则运动的物体。

比如,那些舰娘。

随后这种技术被用在我们的装备上,精准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制导武器,甚至能做到两次打击完全在一个点上。


3、联盟军的科技的为东煌的装备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灵感。

作为联盟军学员,我们自然对自己的装备有很深的了解。

我们身上带着动力辅助装置的护甲,极其离谱的精准度的火炮,能够在三秒内完成360度转向的战舰,脱离战斗后能够自行修复的载具,能够承受多次导弹打击却依旧不坠毁的飞行器,能够使驾驶员完全不受过载影响的装置,快速修复伤口的恢复药剂,为队伍提供减伤的能量盾,只要开火就立刻被发现的侦查装置,让现代战争打成红警三的干扰装置。

这些都为如今的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以及最重要的,也是在现在的装备上大幅运用的,能够单人操控载具的科技。

咱们所有的联盟军载具,反抗军的载具,都是单人操控,联盟军的'战锤'坦克,反抗军的'冷雨'坦克,包括联盟军的'波塞冬'和反抗军的'梭鱼'潜艇,这种原本需要很多人一起操控载具,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够完成操控,移动和开火,甚至可以有一个备用人员在一旁待命,随时接替操控人员。

这种科技,极大的减少了人员的训练时间,降低了载具被摧毁时损失的人数,为现在的装备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量产型指挥舰,一些装备有电磁武器或激光武器的载具,就是使用了这种科技。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具体的例子,我将对现在的一些技术做出解释。

(你刚刚不就是举了具体的例子吗?)

(我知道……但是我也不知道咋说了……)


量产型科技(精工转量产技术)的具体形成:

量产型科技是根据塞壬量产型的战舰技术为灵感,并且结合了联盟军的科技所形成的结果。

我们所知的是,塞壬是根据量产型战舰配合人形塞壬进行作战,其中的量产型战舰的制造技术,在战斗中被我们获得,并对此进行改进。

在获得之初,为了防止对塞壬科技的依赖,所制造出的战舰仍需要很多人去操控,即使有无人战舰,但吨位和火力完全无法和真正的战舰相比拟,就算是塞壬的普通量产型驱逐也比不上。

  受当时科技的限制,军方无法制作出同塞壬战舰的样式的,不需或只需一个人形塞壬就能自行作战的战舰,我们当时所能做到的,只是降低战舰的制造时间。

再后来,在对联盟军科技的研究中,联盟军载具低成本制造和单人操控技术被运用,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塞壬的量产型战舰技术结合,得到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量产型科技。

这种科技,能够大幅降低武器装备的制造时间和制造成本,能对其进行不同用途的改装,让原本昂贵的装备成为廉价的消耗品。

我们现在的可以随意使用的高精度制导武器,量产型战舰,量产型战机和坦克等装备,都是这种科技的产物。

其中量产型战舰,坦克,战机使用的原型,是二十年前装备的样式,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曾经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比如一堆现代战舰用主炮和导弹跟塞壬打近距离肉搏战……比如一堆超音速战机和螺旋桨用机炮对打……

但这一切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不需要大量人员进行操控,而这,就运用到了联盟军科技中的单人操控技术。

在经过一系列的结合下,指挥系列单位被制造出来,配合上人工智能,形成了:量产型、指挥型单位的战斗体系。

由一到五名人员操控指挥型单位(多数情况为一人操控),操控并跟随量产型单位,一同作战。指挥型的外形和量产型完全一样,但战斗力更强,在战斗时也不会让敌人发觉,因此不必担心敌人优先攻击指挥型单位。

当指挥型被摧毁时,其余的量产型并不会停止行动,而是会根据所设定的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巡逻或继续前进,并在攻击范围内自动寻找敌人进行攻击。

其他指挥型可以接过量产型的指挥权限。


《弹药压缩技术》

在收到关于舰娘的制造资料后,人类方面对舰装展开了初步研究,其中的弹药制造技术格外引人注目:看似口径很小的炮弹,威力却十分巨大。

在后来对联盟军和反抗军载具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辆普通的坦克,一艘普通的战舰,能够携带大量的弹药,进行长时间的作战,人类发现,这种弹药是经过特殊压缩制成的弹药,保持威力的同时,降低了殉爆的风险。

因为在对塞壬的作战中,对弹药的需求量极高,量产型单位的出现,又对弹药需求方面提升了一个等级,所以迫切需要研究能够节省空间,保持威力,能够大量运输携带的弹药。

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弹药压缩技术》被研发出来,并运用到了作战中。

这种技术所制造出来的弹药,极大的节省了空间,在保证携带和运输的同时,增加了威力,避免了殉爆的危险。

我们现在的量产型单位和联盟军载具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技术,因此舰装上使用的弹药,和塞壬所发给我们的技术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塞壬科技的依赖。


《能源压缩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载具供能的问题一直被我们所困扰,特别是量产型科技的出现后,人类不可能让他们全部是燃油供能。但反抗军和联盟军的载具所使用的能源,为载具供能方面提供了方向。

反抗军和联盟军的载具,都使用一种特制的电池供能。在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在载具脱战并无人驾驶时,电池会通过载具上方的装甲板自动充能,一般三天内会电量重新充满。

在联盟军的资料库中,我们找到了一种效率极高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方法,且价格足够低廉,成功解决了能源生产的问题。

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能源压缩技术》被研发成功。虽然和《弹药压缩技术》名字很像,但用的完全不是同一种技术。

因此,现在的联盟军载具,量产型单位都使用特质压缩电池供能,在非战斗状态也能自己补充能源,并且解决了了电池受损时会爆炸的危险。

指挥型单位使用压缩电池和心智魔方共同供能,以防一套供能系统被摧毁后单位失去动力。

据说目前的太空战舰也是用特制的压缩电池供能。


“圣教主,我有个疑问。”奇怪君突然举起了手。

“这咋还举手了……额,什么疑问。”

“为什么现在的指挥型战舰和太空战舰会用两套供能系统,这样不会很麻烦吗。”

“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反制心智魔方的武器,能够直接摧毁供能的心智魔方。”

“但是提高装甲强度……”

“你不会以为反心智魔方武器只有直接命中才能造成伤害吧(・・)”

“是的⊙ω⊙”

“(ー_ー)!!因为有着其他能造成能量波在一定范围内摧毁心智魔方的武器,所以才使用的两套供能系统。”

“那第二个原因呢?”

“我们怕了。”

“怕了?什么?”

“因为那些'主世界'的资料,越研究越感到恐惧,'主世界'科学家干的那些事,让我们不得不对心智魔方设防,更不如说,是对心智魔方造物设防。比如五常,在能源运用方面只用心智魔方取代了火力发电,也比如那些科学家,在尽力避免对塞壬科技的依赖,也比如在对塞壬的战争中,不让舰娘占到整体作战的主要地位,只让她们起到辅助作用,大多数作战还是由量产型战舰负责。”


《东煌太空舰队》

由于技术限制,目前的太空舰队仅能在火星和地球之间往返。

对于其他阵营的太空战舰,我们知道的资料很少,目前仅有东煌公布的较多。

在第一次塞壬战争的后期,人类确认战线稳定之后,开始进行武器实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太空战舰。

目前我们仍未知道究竟是谁先制造出的太空战舰,也不清楚其他国家的战舰数量,唯一宣布自己拥有一支太空舰队的,只有东煌。

给战舰供能的能源,我们仍不算清楚,目前已知的猜测是,心智魔方供能或压缩电池供能。

至于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在研究,据说几年后能研发成功。

在第一次塞壬战争后期,太空战舰出现在战场上,测试武器装备的威力和自身的装甲的防御力。由于当时的护盾科技并不成熟,因此当时的太空战舰并没有装备护盾,所以进行最初的装甲测试时,战舰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在后来护盾技术成熟后,太空舰队中的所有战舰被装备上了护盾。

太空战舰的武器以激光武器和电磁能武器为主,同时装备有护盾。

虽然东煌方面公布了资料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战舰,但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有驱逐舰,其他类型的战舰据说在月球基地待命。

因为使用的引擎效率极高,因此,在地球呼叫舰队支援时,舰队能在三天内到达地球。


《月球基地》

自塞壬出现后,人类科技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曾经提出的,在月球建立基地的计划有了足够的能力实行。

在塞壬出现第三年后,各国永久性月球基地成功建立,由各个国家负责自己所属月球基地的管理,所以在实际上,月球上是有好几个月球基地的。

月球基地中拥有一套完整的设施,即使与地球方面失去联系,月球基地也能够自给自足。其中较麻烦的重力问题已经被解决,现在月球基地中的重力和地球相同。

据说太空舰队在月球基地周围停靠待命。


人类量产型战舰的水平:

虽然人类的量产型战舰使用的外观是二十年前现代战舰的外观,但他们并不是脆皮,能够和塞壬进行近距离作战。

人类的量产型舰队,I型量产型可以和塞壬的III型量产型打平。

II型量产型可以压制塞壬IV型量产型。

III型量产型可以压制塞壬的V型量产型。

IV型量产型能够单舰击伤低阶执行者,五型量产型小型舰队甚至可以压制塞壬干部,数量足够甚至可以将其直接击毁。

据东煌方面所说,我们还有更高阶的量产型没有被派上战场。


《反塞壬弹药》

为了更高效率的对付塞壬,人类方面开启了对反塞壬弹药的研究,而这种弹药是与反舰娘弹药同时开始研发的,对余烬组织的了解,让人类方面加快了研究的进度。

在塞壬出现一年后,初版反塞壬弹药被研发成功,并运用到实战中。经过测试发现,反塞壬弹药对塞壬单位杀伤效果极强,在节省弹药消耗的同时并保持了打击非塞壬目标时的威力,于是此种弹药被大规模列装,主要用于对于塞壬的战斗中。

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对反塞壬弹药进行了多次升级,大幅提高了威力,据了解,下一版反塞壬弹药正在研发当中。

这种弹药一般为损伤塞壬的装甲为主,命中时会在塞壬量产型上留下一个深度较高的大洞,对人形塞壬的杀伤效果为躯体破坏,穿透和舰装破坏为主。


《指挥型单位》(补充)

虽然我上面简单介绍了一下指挥型的作用,但我还是要再补充一下。

指挥型和量产型一样,使用的是二十多年前装备的样式,但在战斗力方面,指挥型远强于量产型。因为外形与量产型没有任何差别,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即使进行扫描,也无法分辨这个是否为精英型。

我拿战舰举个例子:

在一般作战中,承受过多攻击不沉没的,所有战舰都沉没之后只剩他一艘的,这个时候,可以分辨出来是精英型,或者看战舰的火力,一艘精英型的火力远强于量产型,能够通过战舰的发射导弹的数量,速度或者主炮攻击的频率分辨是否为精英型。

其他精英型单位同样可以根据火力和耐久度来分辨,速度和机动性也是可以用来进行分辨的。

但驾驶员不会轻易暴露自己驾驶的是精英型的,除非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快速开火或者撤离。

至于我们为什么会形成指挥型+量产型的战斗体系,我们能够从远距离大规模操控量产型战舰吗,可以,但是塞壬同样可以干扰我们的控制,虽然量产型在断开控制后,会主动寻找敌人攻击,但效率远不如在指挥的情况下。

所以,在作战中,是指挥型与量产型共同行动,这样能够避免塞壬对量产型战舰控制的干扰,同样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作战效率。


量产型战舰的种类(这个实在不怎么好编,我对战舰不算很了解……)

在联盟军科技的加持下,精准度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炮舰:

只使用主炮进行攻击,一般以驱逐或者巡洋的船体为主,因为量产型不使用大量人类进行操控,节省了甲板和船舱空间,能够携带更多弹药。

甲板上装备有4-6门主炮,主炮口径为100mm-130mm,由所属国根据自己国家的舰炮口径进行安装。

使用防空导弹,近防炮,近炸榴弹进行防空。

炮舰一般在配合舰娘共同行动时出现。


导弹支援舰

使用导弹和自卫炮进行攻击,一般以护卫,驱逐,巡洋的船体为主,有时会出现战列舰船体的导弹支援舰。因为量产型不使用大量人类进行操控,节省了船体和甲板空间,能够携带更多弹药

甲板上装备有大量导弹发射井,发射方式和导弹类型,口径由所属国根据自己国家的武器种类进行安装

除导弹外,导弹支援舰身上装备有一定数量的自卫炮,用于对付一些试图偷袭的战舰。

使用防空导弹和近防炮防空,有时会使用自卫炮进行防空(一般以对付低空慢速飞行为主)

导弹支援舰一般在配合舰娘或需要大量远程火力打击目标时出现。


防空战舰

由于其主要任务是防空,仅在甲板上装备了一门主炮,主炮类型有所属国根据自己国家的装备进行安装。

在舰队中主要担任防空任务的战舰,使用防空导弹,近防炮进行防空,因为主要进行防空任务,相对于其他战舰,防空火力更加充足。

在战舰上装备了有一定数量的自卫炮,用于配合唯一一门主炮进行还击。

防空战舰一般在配合舰娘共同行动时出现

有时在面对大量塞壬舰载机时也会出现,只不过这个时候是他们负责清理量产型战机没有击落的飞机。


驱逐舰

战舰外形为二十年前的战舰样式,由于不使用大量人类进行操控,节省了甲板和内部空间,能够装载比曾经更加多的武器弹药。

其火力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过增强,一般体现在主炮数量增多,导弹数量增多,防空火力增多。

由于目前只有白鹰和北联拥有巡洋舰,量产型驱逐舰在其他国家中担任主力地位。


护卫舰

战舰外形为二十年前的战舰样式,由于不使用大量人类进行操控,节省了甲板和内部空间,能够装载比曾经更加多的武器弹药。

其火力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过增强,一般体现在主炮数量增多,导弹数量增多,防空火力增多。

一般进行反潜,防空护航,侦查,巡逻,支援陆地单位的作用。

在空中敌机过多时,会由防空战舰取代一定数量的护卫舰。


巡洋舰

战舰外形为二十年前的战舰样式,由于不使用大量人类进行操控,节省了甲板和内部空间,能够装载比曾经更加多的武器弹药。

其火力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过增强,一般体现在主炮数量增多,导弹数量增多,防空火力增多。

虽然时代已经将巡洋舰取代过一次,但是在塞壬出现后,拥有高火力的巡洋舰又成为了舰队中的主力舰种之一。


战列舰

原本被淘汰的他们,在塞壬出现之后,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战列舰的形象也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在一系列新式武器出现后,经过近代化改装的战列舰再次进入了舰队之中,这一次,他们装上了高射程大口径电磁炮(激光炮),加固了自己的舰体,装上了现代化防空,安装了导弹和反导系统,甚至有些战列舰装上了能量护盾。

在装备和量产型技术的加持下,解决速度问题后,它们能够参与现代化的海战,成为了对塞壬作战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部分战列舰属于半量产型,价格仍有些昂贵,主要担任指挥舰种。

一般出现在需要大口径重炮的战场中,有时会配合舰娘进行推进。


航母

无论什么时候,航母依旧是舰队中一种重要舰种,在量产型技术的加持下,大幅降低了成本,即使是精英型,也只需要最多五人操控,节省了大量甲板内部空间,能够存放更多的舰载机。

航母的样式根据所属国家进行改变,甲板上安装了防空火力和自卫炮,拥有一定的防空和自卫火力。


潜艇

在与塞壬的战斗中,潜艇是重要的一环,安装干扰设施的它们,能够对塞壬精英单位进行斩首,或者进入塞壬的海域发射导弹。

在量产型科技的加持下,大幅节省了舱内空间,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有了更多安装武器位置。

即使是一艘精英型潜艇只需要最多5人驾驶。

量产型潜艇一般出现在舰队之中,与舰队共同行动,有时会出现在被标注出有特殊目标的塞壬海域。

投诉或建议